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陜西把創新驅動作為主攻方向 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央廣網北京9月19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陜西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把科技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成效不斷顯現,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熱土正灑遍廣袤的“三秦”大地。
在陜西省“秦創原”灃東先進制造業產業園中,全自動激光調阻機正開足馬力。2毫米大小的薄膜鉑電阻傳感器芯體,正有序生產,它被廣泛應用于航天系統、汽車工業、生物醫療等領域。西安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新航說,這是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溫度敏感芯片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國外近30年的壟斷。
金新航:這款薄膜鉑電阻溫度傳感器,現在已經達到了國際的最高標準,測溫精度可以達0.05攝氏度,我們擁有完整的傳感器設計、制造加工的技術,正向國外企業進行推廣,下一步會給相關國家供貨。
我國每年需要8億只這樣的傳感器,曾經200億元的市場被國外企業瓜分。2021年,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薄膜溫度與壓力傳感器”項目相關科研成果,攻克了中高端智能傳感器芯片加工制造方面的技術難題。課題負責人、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羅劍介紹,從科研成果到生產線用時不到一年。
羅劍:2021年的時候,秦創原創促中心到我們學校開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調研,承諾三年的免費場地,給予大量幫助。
陜西加速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產出了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同時,聚力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首席運營官張云鵬說,已與全國180多家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合作。
張云鵬:通過我們的中心進行他們的模型相關訓練,我們的秦嶺翱翔流體力學大模型,在飛機設計中加入人工智能技術,用AI技術通過神經網絡推斷不同結果,使得仿真率更高,結果更準確。
在某汽車寶雞智能工廠新焊裝車間內,只見300多臺焊接、搬運、涂膠、測量機器人不停揮舞“手臂”。寶雞某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藍群建說,僅需18個人即可完成整個車間運轉,每90秒可生產一臺車。
藍群建:上線是運用了機器人搬運,從物流采購到訂單,到生產制造到上線,設備和質量控制,都運用了大量智能化和數字化系統。
陜西緊盯重點產業最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點堵點,布局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行“揭榜掛帥”、訂單式研發等模式。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王軍表示,通過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生態,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活力正加速釋放。
王軍:聚力實施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爭搶戰、主導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主動戰、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縱深戰、創新創業生態優化提升持久戰,努力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勇于擔當,爭當示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