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湖北十堰發現3億多年前古植物化石群 對推動石炭紀地層古生物研究有重大意義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訊(記者王建宏、張銳 通訊員朱江)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坎子山地區日前發現了新的生物化石資源。通過對比國內外植物化石組合和對區域地層進行調查核實,地質專家確認這是一個石炭紀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時間距今大約3.4億至3.2億年。這也是繼十堰白堊紀恐龍—恐龍蛋化石群被發現后,在這片區域發現的又一重要古生物化石群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鄖西縣新發現的生物化石資源,含化石地層主要分布在該縣湖北口回族鄉的坎子山村和虎坪村的南部,在空間上呈狹長帶狀、近北東東向分布,面積約2.7平方千米。“這個地層巖性,是一套夾雜灰巖透鏡體的黃褐色炭質頁巖,其泥質含量高,性質軟弱,沿公路壁形成多處小規模垮塌。我們普查組偶然在路邊掉落石塊表面,發現了蕨類小羽片的印痕。”湖北省古生物化石專委會專家趙璧介紹,通過追尋化石線索,并進一步開展化石采集鑒定工作,專家發現屬種眾多、保存異常精美的古植物化石埋藏在這套厚逾200米的地層中。
經初步鑒定,地質專家已在該植物化石組合中識別出擬石松、楔葉、鏟羊齒、三裂羊齒、須羊齒、脈羊齒、網羊齒等10多個屬種,涉及石松、節蕨、種子蕨等至少3個主要植物門類。這些古植物大多數是已湮滅于地史長河中的早期類型,生活時期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
趙璧告訴記者,石炭紀是我國最重要的成煤期,山西、內蒙古等省份均發育有厚度巨大的石炭紀煤層,但我國中部地區石炭紀煤炭資源稀少,石炭紀研究也較薄弱。我國關于石炭紀植物的研究代表地點,主要在山西太原和內蒙古清水河等地。“湖北石炭紀植物化石曾少量發現于松滋、長陽等地,但化石層都只有幾米厚,植物類型少,僅有一些初步認識。”十堰此次發現了厚度巨大的石炭紀植物化石層,地層展布連續、頂底板界線清晰,其中賦存的植物化石經初步觀察已能確定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古植物群落,這在湖北省屬首次發現,對推動湖北石炭紀地層古生物研究和科普教育意義重大。
據介紹,石炭紀是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階段,當時全球古地理格局與現今完全不同,中國大陸尚未形成,華北、華南板塊都還是“漂浮”在近赤道地區的獨立板塊,二者間被秦嶺洋所分隔,十堰坎子山地區處華北板塊南側的海陸交互地帶,濕熱的沿海氣候使這里的陸生植被異常繁茂,濱岸沼澤環境也為植物化石埋藏保存創造了優越條件。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