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原生民歌:越過山水鄉野 古音煥發新聲

發布時間:2023-11-29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田歌、山歌、小調、吹奏樂、絲竹樂、鼓吹樂……79個音樂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每一個都是來自遠方的古老聲音,每一個都是源自靈魂深處的律動,每一個都散發著蒼勁的生命活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在江西省上饒市、贛州市、鷹潭市舉辦。作為近年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民歌盛會,本屆原生民歌節展現了音樂類非遺傳承發展的新圖景。

  “鄉音土調”登上大雅之堂

  河曲民歌《黃河扳船漢》、蒙古族呼麥《游牧歡歌》、哈薩克族民歌《阿克斯衣薩》、侗族大歌《祖公落寨》、回族宴席曲《妻兒回》、壯族嘹歌《谷禾連著芯》、魯西南鼓吹樂《包楞調》……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上,全國近400位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為觀眾帶來一場場“最炫民族風”演出。

  看到上述民歌類別、作品名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從側面反映出非遺類民歌在現代社會能見度、知名度之低。

  在歷史上,如果跟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比較,民歌等民間音樂被認為是一種“鄉音土調”。民歌確實“土”,這里的“土”指的是本土與地方特色。一方山水孕育出一方民歌,一方民歌承載著一方文化。青?;▋骸㈥儽毙盘煊?、川江號子、侗族大歌、壯族嘹歌、蒙古族呼麥……每種民歌都與當地的山、水、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聯系,而且已經成為當地的地域文化符號。

  音樂家舒曼曾說:“要留神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風格。”

  從民歌中我們可以探知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文化特色。以在本屆民歌節上亮相的回族宴席曲為例,它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時期,是產生于當時的一種民族民間散曲。宴席曲是回族婚俗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回族宴席曲可以窺探到這個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文化傳統、藝術審美等各方面的豐富內容。不僅如此,很多民歌還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要提升民歌傳承人和民歌手的社會可見度和認可度,促進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民歌的保護傳承?!蔽幕吐糜尾糠俏镔|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說。

  中國原生民歌節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保留舉辦的全國性節慶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由文化和旅游部與舉辦地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9年、2021年已分別在云南、重慶成功舉辦。隨著一屆又一屆全國性民歌節的舉辦,民歌這種“鄉音土調”登上了大雅之堂,越來越多的民歌傳承人被看見,越來越多的民歌作品被聽到。

  民歌新唱“潮”起來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天彤說:“民歌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地域性、民族性、即興性等特征。”原生民歌的創作過程大多是即興的、偶然的,它反映了人們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以及人類內心最原始的沖動和最真實的情感,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原生民歌的創作主體,多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和系統化音樂教育的勞動群眾,因而歌曲沒有過多的藝術加工和技巧性修飾,也沒有規范的程式。這讓民歌曲調無拘無束、古樸自然,但也缺乏感染力和傳播力。

  專家指出,要想讓民歌在現代社會重新唱起來、活起來,須思考如何為原生民歌帶來新唱法,如何將原生民歌藝術化、舞臺化,使其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本屆民歌節,大多數作品都經過了詞曲作者的藝術加工。表演時,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靠歌者用嗓子吼、喊、唱,而是配以現代樂器伴奏以及情景表演、舞蹈藝術、多媒體視頻等,表達勞動人民內心原始沖動和真實情感的同時,也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從而產生洋洋盈耳、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其實,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民歌作品,都經歷了藝術化的過程。比如,《彎彎的月亮》將古典、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進行嫁接;《康定情歌》融合了《溜溜調》《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旋律和內容;《在那遙遠的地方》由作曲家王洛賓融合藏族民歌《亞拉蘇》、哈薩克族民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創作而成。

  詞曲作者在創作上不斷為民歌開辟新空間的同時,一線歌手也在不斷探索嘗試民歌新唱法。比如,譚維維將搖滾曲風融入民歌演繹,讓民歌更加時尚;龔琳娜將戲曲不同行當的唱腔融入民歌演唱,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廖昌永將民歌與歌劇巧妙融合,保留傳統之“核”,塑造現代之“形”,用世界通行藝術語言展現中國民歌的魅力。

  融入現代生活方有活力

  民歌是源自生活的藝術。比如,勞動號子就是勞動者在體力勞動中,為統一步調、協同使勁所唱的歌?,F代社會,體力勞動大都被機器取代,勞動號子失去生活的土壤,自然無用武之地,成為需要被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過,與固態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塑造了它的變異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說,非遺可以通過一定的改變來適應新的生活,并在新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傳承載體、獲得新的生命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民歌接入一條連接現代人生活的‘數據線’,讓民歌與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關系?!痹谝淮蚊窀柩杏憰?,民歌表演藝術家雷佳這樣說。

  過去的民歌表演主要在劇院、音樂廳舉辦,采用的多是晚會化的形式,而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開閉幕式,都選擇在旅游景區舉辦,同時還創新舉辦了多場進社區、進鄉村、進文化場館的展演活動,讓民歌及傳承人與觀眾零距離接觸,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

  不僅如此,為了讓民歌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本屆民歌節還鼓勵各行各業的民歌愛好者參加民歌表演?!氨硌菡吣挲g跨度大、行業涉及廣,不僅有傳承人、藝校學生,還有群文工作者、民間藝人、農民、教師、公司職員、退休人員等,年紀最大的80歲,最小的僅5歲?!蔽幕吐糜尾棵褡迕耖g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介紹。

  效果顯而易見。民歌節期間,在鷹潭龍虎山景區,游客謝榮觀看了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懷古》、興國客家山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嘉善田歌《搡水草》、酉陽民歌《酉陽啊啦調》、晉北鼓吹《大得勝》、冀中笙管樂《翠竹簾》等多個民歌表演,感覺既新鮮又驚喜?!耙郧耙宦牭椒沁z,總覺得又老又土,沒想到這些民歌這么好聽,可惜平時很難聽到。”謝榮有個愿望,“希望以后在生活中能夠經常聽到民歌?!睌祿姓f服力。短短四五天時間,本屆民歌節吸引了線上線下2000余萬人關注。一位民歌節工作人員坦言,“這在過去不可想象”。

  11月19日晚,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在江西龍南客家民俗文化城落下帷幕?!鞍パ洁?,打支山歌就過橫排,橫排路上是石崖崖哎,哎呀嘞……”夜幕下,有觀眾哼唱起閉幕式上瀕臨失傳的龍南客家山歌《過山溜》。歌聲不大,但充滿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9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2024最新热播日韩无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暴力强奷在线播放无码| 制服丝袜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国产色爽免费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播放免费|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高清版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图|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天堂а√在线地址中文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精品字幕自在自线 |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精品一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堂最新版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