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川渝高竹新區:改革“試驗田”跑出發展“加速度”
新華社成都10月15日電 題:川渝高竹新區:改革“試驗田”跑出發展“加速度”
新華社記者胡旭、陳地
下午5點剛過,一輛箱式運輸車停靠在位于川渝高竹新區的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門口,工人們將剛出廠的氮氣彈簧產品搬運上車、整齊碼放。裝載完成后,它將開往位于重慶主城區的倉庫,產品再在那里根據訂單需求對外轉運。
“我們主要是給車企做配套,客戶遍布全國,運輸需求大、要求高。”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助理蔣小琴說,川渝高竹新區離重慶主城區很近,運輸車每天都來園區接貨,產品可以通過重慶的物流樞紐快速分發至全國,不僅可以有效節約運輸成本,更增強了企業對市場的響應度。
川渝高竹新區位于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跨省域共建新區,也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要載體,規劃面積262平方公里,其中廣安市138平方公里、渝北區124平方公里。
雖然是離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功能平臺,但“近而不快”曾是制約新區發展的痛點和堵點。在川渝高竹新區前身鄰水縣高灘川渝合作示范園時期,雖然名字帶“川渝”,但渝北區的南北大道因為行政區劃問題修到茨竹鎮就止步不前了,而鄰水縣的川渝大道也因為土地問題修了兩公里就成了“斷頭路”。
不僅是路,水也如此。每年一到干旱或少雨季節,原來的高灘川渝合作示范園眼巴巴地望著3公里外的茨竹鎮衛星水庫,就是用不上一點水,只能限時用水甚至停水,嚴重影響企業和群眾的生產生活。
“打破行政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只有兩邊形成合力,才能通堵點、解難點。”川渝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區成立后,強化“一家親”意識、樹牢“一盤棋”思維、貫徹“一體化”理念,逐漸闖出了一條跨省域一體化合作的新路徑。
記者日前在南北大道三期工程項目現場看到,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工人們正搶抓工期加緊建設,力爭今年底建成通車。此前,南北大道二期工程、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已相繼建成通車,新區外聯內暢、安全快捷的進出大通道正加速成形。而從衛星水庫向川渝高竹新區的供水工程也已投入使用。
“道路要通,政策更要通。新區既不沿邊也不靠海,最大的特點就是疊加川渝兩地的政策優勢。”川渝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說,按照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新區基本搭建起“5個一體化、3個屬地化和28個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體系,建成跨省域運行的供電服務中心和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實現水、電、氣等生產要素“同城同價”。
“2020年工廠正式投產時,為了給員工辦社保、給企業辦稅,需要經常開車跑鄰水縣城。”四川勇圖精創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秀穎說,公司剛從重慶遷到高灘時,辦事經常幾頭跑,新區成立后,行政、稅務、社保、質檢、金融等聯合辦事機構紛紛成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比過去方便多了。
“不管是四川的還是重慶的,我們都能辦。”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新區推行一個中心統征管、一本規范定口徑、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套系統優服務,有效破解行政區所屬稅費地方分成比例不一致、稅費政策執行口徑有差異等問題,打通了跨省域辦稅服務“最后一公里”。
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川渝高竹新區不斷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82戶、建成投產80戶,其中規上企業43戶,80%的企業來自重慶、90%的產品配套重慶。
行走在新區,重慶路上,幾家汽摩配套企業已完成基建,開始安裝調試設備;廣安路上,西部模具城正在抓緊建設;鄰渝大道上,科技創新基地產業孵化區主體工程大部分已完成,將迎來1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從曾經的“區域邊緣”到現在的“改革前沿”,川渝高竹新區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