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體驗、送戲下鄉……各地出新招帶動村級文化繁榮
為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創新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制定實施方案,要求各地進一步優化基層文化資源配置、廣泛組織鄉村品牌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陣地作用、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其中的一項任務,就是統籌文旅綜合性資源,結合各地實際,發揮文化賦能優勢。
在江西婺源縣,一大早,江灣村的村民們就在精心準備民俗表演活動“豆腐架”,孩子們穿上古老的戲服,站在賣豆腐的架子上穿街而行,慶祝豐收。
婺源縣江灣鎮江灣村村民 朱漢平:我們這是屬于鄉村自己的一種文化,比如中秋節、春節、國慶節,自發搞“豆腐架”(民俗表演)。
江灣豆腐架是江西省非遺保護項目,在重大節假日時,這里都有豆腐架巡游活動,每抬架子展示一個人物故事,旌旗彩燈、鼓樂開道,熱鬧非凡,為游客們送上一場場精彩的民俗盛宴。
游客 蘇女士:以往的話看多了山山水水,但是來到婺源更多看到的是一些文化遺產,感覺更有意義。
在江灣村剛剛建成的“梨子巷”街區,與非遺文化資源有機融合,將婺源三雕、儺舞、甲路紙傘制作等10多個非遺項目引進,鄉村文化活動充實的同時,也助推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近年來,婺源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賦能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搜集、整理和保護,加大對非遺項目與鄉村文化以及鄉村旅游相融合,達到精神和物質的雙豐收。
婺源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 王衛:村民學習到一些文化活動以后,通過從事旅游活動,也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使文化和旅游形成了一個良好互動的局面。
創新鄉村公共空間 帶動村級文化繁榮
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對老舊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更新改造,形成了“小而美”的鄉村公共文化新空間。一起去河南鶴壁的淇縣,看看當地百姓的文化生活新感受。
鶴壁市淇縣高村鎮文化站剪紙藝術文化合作社社長 劉朋飛:小朋友可以剪一些兔子、月餅還有五角星。
家長們在身邊加油指導,小朋友們也是一臉的認真勁兒。
鶴壁市淇縣高村鎮居民 張家楠:我剪的是“向國旗敬禮”,我剪得可仔細了。
勝出的家庭領到了象征豐收富足的南瓜和生活紅火的辣椒項圈。
鶴壁市淇縣高村鎮文化站剪紙藝術文化合作社社長 劉朋飛:看到大家積極性非常高,我非常開心,這說明大家對文化的參與度是越來越高,讓更多的村民有條件接觸到傳統文化。
除了開展各類的剪紙活動,高村鎮文化站還在素養提升、以文化人、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打造詩畫園林式文化站,拓展了淇園竹文化園、農耕文化園等八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以“孝、賢、廉、德”理念滋養群眾文化新生活,不僅讓故地換新妝,也注入了“文化力量”。
鶴壁市淇縣高村鎮居民 劉希文:孩子最喜歡來這里學剪紙、學畫畫、練書法。圖書館有電子大屏,孩子在大屏上都可以看書了,多讀書增長小孩的見識,這兒現在打造得跟城里一樣。
鶴壁市淇縣高村鎮文化站站長 王文華: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鄉村居民,通過加強鄉村文化空間聯動,提高村民文化參與度,改變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文化為媒,孕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影響和帶動村一級文化活動繁榮,助力鄉村振興。
扎根鄉村 壯大基層文化志愿服務隊伍
提高基層文化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要壯大基層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鼓勵退休人員、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文化藝術愛好者、非遺傳承人等群體參與志愿服務。
在湖南益陽,桃江縣灰山港鎮依托鄉鎮綜合文化服務站,打造了一支文藝輕騎兵,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陳源益、蘇映霞夫婦是當地中學知名的音樂教師,也是鎮音樂家協會的志愿者,從2016年開始,夫妻倆利用業余時間,為廣大音樂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幫助他們系統掌握基礎樂理知識、歌唱技巧。
益陽市桃江縣灰山港鎮音樂愛好者 孫妙英:有專業老師的指導,這種學習機會對我們業余愛好者來說很難得,我們收獲很多。
桃江縣灰山港鎮文化綜合服務站還成立了作家協會、音樂家協會等等9個文化藝術協會,共有1500多名協會會員。各協會立足自身特色,搭建了各類文化共享平臺,為會員們提供展示才華、交流分享的舞臺。
這幾天,演員們正在緊張排練花鼓戲《封窯》,為接下來送戲下鄉做準備。從2018年開始,灰山港鎮文化站組織音協、舞協、曲藝協會的文藝骨干,舉辦“每月走一村”文藝輕騎兵活動。五年來,這支文藝小分隊或自導自演地方特別節目,或以地方白話形式的快板、小品的形式,將文化大餐送到群眾家門口,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益陽市桃江縣灰山港鎮文化綜合服務站站長 何鳴:進一步建好、用好、管好綜合文化站,發揮文藝輕騎兵的先鋒作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多元化的文化服務,同時,創新以“文化+旅游”活動,帶動更多人走進鄉村,助力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