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探尋縣域非遺經濟發展的密碼
臨近暑假,山東省青州市從事非遺電商生意的錢全旗,忙得不可開交。從老少皆宜的美食,到城市家庭喜歡的手工制作棉麻床上用品,錢全旗的店在端午假期開啟前的7天銷售額就突破了12萬元。“店里銷售的很多商品,都是根據當地非遺項目進行創意開發的,市場反響非常好。”錢全旗說,近年來,得益于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的扶持,他的工作團隊與當地非遺傳承人合作,進行非遺文創設計開發,不僅解決了多位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每年還能產生超過200萬元的銷售額。
如今在青州市,像錢全旗一樣“吃非遺飯”的商家還有很多。聚焦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青州市近些年推動非遺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非遺項目與文創設計、景點打造、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換個花樣闖市場
非遺項目“活”起來,必須到市場中接受檢驗。而融入現代市場的關鍵,在于建立專業的創作、生產、營銷團隊,讓消費者樂于買單。
紅絲硯和拓片技藝是青州市特有的非遺項目,經過一代代手工藝人的傳承和創新,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張曉亭是青州市第十批市級非遺石刻拓片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近幾年,她不滿足于簡單傳承,而是通過建設展覽館、承辦硯雕比賽、開設非遺課堂等方式,宣傳古城獨有的傳統文化,通過走產業化之路讓更多非遺技藝走進市民日常生活。
近年來,圍繞非遺產品的供給側改革,青州市成立了青州花毽綜合傳習中心、傳統音樂綜合傳習中心、紅絲硯制作技藝綜合傳習中心等40個非遺傳習所,不定期舉辦非遺技藝培訓班,激勵非遺傳承人多收徒傳藝。同時,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創造性地進行非遺教育教學,形成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教學新模式。成立非遺名師工作室,承擔青州市非遺項目在學校的傳承任務;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與任課教師結對子,形成“雙師型”師資培養模式。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述舉措的目的,在于培養自己的創作營銷團隊,讓大家進一步掌握現代市場的需求理念。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還打造了匯集展示、交流、互動于一體的非遺與旅游融合的大型非遺聚集區,構建集非遺創意產品、文化傳承、文化消費、文化服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非遺交流平臺,將眾多非遺項目及上百位非遺人才融合至非遺聚集區內。
沉浸體驗進景區
青州市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宜人,全域旅游建設成果豐碩。近年來,著眼于推動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將非遺項目融入景區,讓游客近距離感知當地民俗文化,增加文化和旅游消費的內容。
嘗一塊花香沁心的鮮花餅,與背著貨架沿街叫賣的“山東貨郎”擦肩而過,駐足聽一曲山東快書數來寶……走進青州古城,游客瞬間沉浸式進入了一個“非遺展示大世界”。
青州古城是當地地標性的旅游景點。青州市非遺抖空竹第四代傳承人張象舉告訴記者,他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別在青州古城表演兩個小時,就算自己沒空,也會找會抖空竹的朋友“替班”。
為了更好挖掘和保護青州市非遺項目和本土民俗文化藝術,促進文游融合,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了古城非遺藝術團,將具有表演性質的體育競技、說唱曲藝等藝術形式在青州古城進行常態化表演。政府給予傳承人一定的補貼,使他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能專注于非遺技藝的傳承發展。
對于非遺項目進景區的成效,家住青州古城附近的居民王傳友很有發言權。王傳友說,青州古城的非遺傳承人展演非常受游客歡迎,每逢節假日,抖空竹的圍觀人群里三層外三層。還有一些傳統手工藝展示項目,比如花邊大套制作、糕點制作,游客一買就是好幾百元錢的,現場就安排快遞發走。
扎根鄉村筑富路
過去幾年,青州市重點培育了一批非遺特色專業鄉鎮、專業村莊,打造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同時,挖掘和闡釋非遺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
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是青州市井塘古村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石砌房手工技藝,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青石和極為原始的手工技巧,打造出冬暖夏涼且牢固實用的石屋,并根據地形地勢使房屋依山而建、因勢而造。
青州市投資4000余萬元對該古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并組織民俗非遺展演。自駕游愛好者耿豪偉去年以來多次到井塘古村“踩線”。“今年開始,我們的自駕游俱樂部組織了多場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邀請大家深入田間地頭體驗非遺項目,井塘古村的環境非常好,非遺展演的內容比較豐富。”耿豪偉說,井塘古村的成功在于,其不僅保持了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還注重文化生態的保護。幾十年前百姓的飲食起居場景通過非遺展示的方式,如今依然能看到。
近年來,青州市依托特色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在鄉村打造井塘古村、赤澗支前糧站、胡林古紅色教育基地等特色展館,以特色建筑、傳統戲劇等吸引前來尋找鄉愁的游客,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負責人介紹,以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為依托,未來青州市將在鄉村推動“旅游+非遺”融合,延伸旅游業鏈條,培育農事體驗、休閑采摘、花卉旅游等多元化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充分利用扎根鄉村的非遺項目為鄉親們筑造致富路。(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