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煙水碧濛濛 “千年商都”更綠美
【“水岸與城市”系列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劉 坤 唐一歌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雪峰
“珠江煙水碧濛濛。”
夏日夜晚,泛舟珠江。眼前,兩岸美景交相輝映、如詩如畫;遠處,廣州塔色彩斑斕、如夢如幻。誠如斯言:“奔騰的珠江,讓廣州這個‘千年商都’充滿了厚重的底蘊與澎湃的活力。”
廣州,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自古以來,當地百姓就對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如今,依水而生的城市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日前,記者來到珠江廣州河段、南崗河等地,探尋廣州水與城的“發展密碼”。
1.水清岸綠 生態治理造就幸福河湖
南崗河,地處廣州市黃埔區中東部,源于峨山,匯入東江,干流全長24公里。這條蜿蜒小河,有“十米河寬、百米河灘”之說,兩岸綠意盎然、郁郁蔥蔥,猶如鑲嵌在黃埔城區的綠色長廊。
“鷺洲螢谷”,是南崗河上游一處小有名氣的打卡地,由河邊的荒灘改造而成的小島、沙洲,吸引了各種鷺鳥前來棲息覓食。
“看,迎面飛來的這只是白鷺,遠處那只灰色的是蒼鷺。我們在南崗河原來河灘地形的基礎上進行‘微干預’,栽種了鳥、蛙、螢火蟲等喜歡的植物,供它們棲息。”廣州市黃埔區河長辦高級工程師高大康介紹。生態調查顯示,南崗河現有鳥類68種,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褐翅鴉鵑、紅喉歌鴝和畫眉。
然而,過去的南崗河并非如此。伴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南崗河生態環境曾一度惡化,河道淤塞,水質污染。“以前,南崗河上游長平到水西段河道兩岸都是荒地、雜草叢生,有的地方還堆滿了建筑垃圾。”高大康說。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黃埔區堅持重拳治亂、源頭治污,開展“散亂污”整治等專項行動,清理違建2萬多平方米,整治污染源1300多宗,增加污水處理能力每天15萬噸,鋪設污水管網103.5公里,基本實現雨污分流。
如今,南崗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質持續提升,從2017年的劣五類,逐步提升到三類,部分水體達到二類;生態岸線達到90%以上,生物種類顯著增加。
“我們在最大限度改善河流生態、保障河道堤防安全的同時,還新建了一些便民設施,打造城市公園功能。”黃埔區水務局河湖科工作人員魏簫說,去年12月,南崗河上游幸福河湖綜合提升項目開工,修建碧道,并優化利用橋下空間,打造“悅動公園”,新增了籃球場、健身器材等設施,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休閑玩耍。
一個雨后的下午,30多歲的黃埔區市民張寧正陪著兒子在“悅動公園”蕩秋千。“我家就住在南崗河附近的長嶺街,這邊生態特別好,有山有水,滿目青翠,兒子很喜歡在這里玩。”張寧說。
沿著河邊碧道繼續前行,記者來到了南崗河邊的一處藝術花田。60歲出頭的黃埔區市民葉女士正和幾位鄰居在此賞花、拍照。“河兩岸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你瞧,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前不久這里還舉辦了一場戶外音樂節活動。置身鳥語花香之中,聽著美妙悠揚的音樂,別提有多愜意了。”葉女士說。
鳶飛魚躍,山高水長。南崗河作為廣東省唯一入選的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正在讓城市變得更綠、更美。
廣州市水務局局長、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姚漢鐘表示,2022年,廣州水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河湖水生態持續向好。民調顯示,超八成市民對水環境治理整體滿意,并對河湖長制點贊。
2.文思悠悠 歷史記憶賦能水上文旅
滔滔珠江,奔涌而來,“三龍吐珠”,八門入海,展現著廣州的商都氣象,訴說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日前,廣州商學院學生林薇和幾位同學一起,參觀了位于珠江黃金岸線東端的南海神廟、廣州海事博物館等地,親身感受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廣州這座世界商貿名城、繁盛港口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
南海神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廣州對外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和重要史跡。走進南海神廟,一個寫有“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的石牌坊映入眼簾,不少前來參觀的游客選擇在此拍照留念。在南海神廟西南角的浴日亭,同樣享有盛名。歷史上,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在浴日亭觀日出,并寫下七言律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
而位于南海神廟附近的扶胥古運河遺址,也承載著一段段與海上絲路有關的歷史記憶。扶胥古運河開鑿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曾是廣州通往世界的窗口。其遺址于1994年6月被列為黃埔區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1月,扶胥古運河連通工程項目正式動工。未來,這里將恢復古運河路線,打造“一河兩帶四點”的海絲記憶風貌帶。一條八公里水上文旅路線,將有力帶動穗東文旅品牌打造、文旅景區發展。
一條條河流煥發風采,一幅幅畫卷鋪展開來。如今,廣州與水相關的文化旅游業態正蓬勃發展。炎炎夏日,長隆水上樂園受到不少市民和游客的青睞。5月13日,長隆水上樂園舉辦母親節主題活動,100位母親帶著孩子們,與眾多前來的市民、游客一起加入了這場夏日派對,享受玩水的快樂。
此外,廣州譜寫的“水文章”還成了當地營商環境的獨特優勢,成了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廣州市黃埔區水務局局長桂紅艷說:“我們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不同的水經濟。水美了,生態好了,城市也就美了,企業和人才也愿意留下來。今后,我們要繼續把水經濟、‘水文章’做得更好。”
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管理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呂文斌表示,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未來河道治理、水岸建設的目標。要了解河流水系的格局與自然屬性,不同自然屬性的河道具有不同的水岸開發模式;要收集各區段與水有關的歷史文化,講好水故事;以河道自然屬性為基礎,以水故事、水文化為敘述方式,通過河流與水岸的開發利用,帶動文化、旅游甚至科技創新等相關產業發展。
3.向水而樂 有序管理推進人水和諧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興。水是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軌跡,更是支撐現代城市物質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
呂文斌認為,好的河流水岸具有三個特征:一是滿足河流規劃設定功能,主要是水安全、水資源、航運及生態景觀;二是因地制宜,河道水岸的景觀與城市景觀保持和諧;三是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文化與休閑需求,良好的水岸設計,可以為人民提供多樣的濱水生活空間和生態產品。
在呂文斌看來,處理好河流和城市的關系,就是要處理好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系統謀劃“四張水網”,即一體化高質量的供水保障網、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網、全區域綠色生態水網和現代化的智慧監管服務網,促進治水治城一體規劃,讓城市因水而美、產業因水而興、人民因水而樂。
豐富的地形地貌和水系結構,不僅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資源,同時也對河湖治理提出了挑戰。
桂紅艷也表示,現在到河邊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會亂扔垃圾、踩踏植被、亂停車輛,還有一些游客會在河邊綠化地亂搭帳篷、露天燒烤等。這些行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些破壞,同時也會增加管理的難度和成本。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各部門應加強合作,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同時也要進行社會公眾宣傳,提升市民素質。”桂紅艷說。
長遠來看,治理水生態、保護水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系國家未來,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廣州治水依然任重道遠。”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林克慶表示,面對多年以來粗放發展模式累積下來的生態欠賬,治水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從系統思維和全局角度入手,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
“我們要堅持將提高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治水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比學趕超、賽龍奪錦,奮力建設綠美廣州。”林克慶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