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里的中國》:萬家燈火下的閃光人物
作者:魯晶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講師)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出品的綜藝節目《燈火里的中國》自播出以來,關注熱度持續走高。該節目創新地以燈火之光作為核心視覺符號和情感象征元素,結合不同的音樂尋找、照亮城市中的普通人物,將宏觀的國家經濟與城市發展內容融入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實景中,讓煙火氣與燈光秀交相輝映,照亮新時代城市風貌,助燃普通人的夢想。
節目首站來到了素有古城之稱的西安。夜幕降臨,西安城中點亮了萬千燈火。兩千多年前,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始之城,數不清的駝隊開辟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古老商道。這些燈火延續千年,至今未滅——西安國際港務區集裝箱碼頭上,一輛輛中歐班列滿載著文化商品和貿易貨物,為和平發展與世界繁榮而奔赴征途。《燈火里的中國》最大的創作特色就是以歷史為軸,讓音樂旋律與都市燈光相互適配。歌曲《一路同心》暢想著“一帶一路”美美與共的愿景,一曲《我為鐘狂》激發了人們對民族音樂和漢服文化的興趣,《光影記憶組曲》述說陜西電影文化的影響力,《奔跑的青春》則呈現西安現代化的高速發展……行進有序的燈光配合音樂節奏,連接起城市的文化脈絡,“散點透視”出當代中國砥礪而行的美好圖景,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在這場“城市交響”中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
《燈火里的中國》所呈現出的美好畫卷,既有大圖景、大氣象,更不乏點綴在城市生活之中、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的微光人物。比如,節目從介紹秦嶺自然生態環境引出板房子保護站的護林員們,講述他們為守護被譽為中華民族“祖脈”的秦嶺而勇敢堅守的故事。創作者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了護林員進山更換監測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儲存卡的過程。大山深處,沒有可供人行走的道路,他們必須自行摸索。在他們的努力下,每年紅外相機都能采集一萬多張野生動物照片和千余條野生動物視頻,讓專家對秦嶺生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紅外相機的一次次閃光中,觀眾見證了秦嶺生態的持續改善,也感受到了時代奮斗者看似微小、實則強大的奮斗力量。還有西安國際港站運轉車間調車組的成員在一首《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守護著國際港的燈火璀璨;在歌曲《千年之戀》中,文物保護修復專家在修復燈下“拾”起歷史的時光,傳承千年的文明;一曲老少合唱的歌曲《敬》,則把西安航天科研工作者對蒼穹的向往唱了出來……他們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年復一年地為城市和國家貢獻著光與熱。
節目的獨到之處還在于,打破了傳統舞臺常規表演的模式,創立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綜藝表演模式。總導演顧志剛透露,《燈火里的中國》將整座城市當成舞臺,將藝術表達落實到一個個具有代表性的現實場景之中,讓每一個微光故事和實景音樂秀渾然一體,實現了文藝質感與質樸情感的交融。
總而言之,在《燈火里的中國》中,“燈光”與“音樂”是核心概念,“人”與“煙火氣”是表達內核。節目梳理出一座城市從古至今的生命脈絡,描繪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美好圖景。以城為鏡,映照未來,燈火里的中國故事用表現形式的創新、表達方式的突破,實現主流價值的創新傳播,不失為綜藝節目正能量傳播的有益嘗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