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蘇返鄉創業“新農人”調查:曾夢想走出農村的人們回來了

發布時間:2022-08-29 10:03:00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題要:曾幾何時,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躍躍欲試準備“跳回農門”。他們背起行囊奔赴廣袤的農村田野,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他們開得了新機器、玩得轉新技術,為鄉村帶去新思維、落地新理念,把夢想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七八月份的江蘇鄉村,處處風光旖旎,黃澄澄的小麥歸倉不久,綠油油的青禾已鋪滿大地。放眼望去,無人機與白鷺競相翻飛,“鎬鋤鐮犁”變成了智能化的“金戈鐵馬”,田地間碩果累累,豐收在望,一幅農業強、農村美的錦繡畫卷向遠方延伸鋪展。

  生機盎然的田野上,還有讓人更加欣喜的變化:一批又一批新面孔來到鄉野,成為“農”的傳人。他們中有的是年富力強的致富帶頭人,有的是懂科技、會管理的網紅“田創客”,有的是懂市場、善經營的“農業經理人”……他們帶著敢闖敢拼的勇氣和韌勁,從都市青年變成扎根鄉野的農夫,在田間地頭描繪著人生藍圖。

  曾經夢想走出農村的人們,為何又返鄉成為“新農人”?回鄉后他們都做些什么?能給鄉村帶來哪些變化?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近這群“新農人”。

  義無反顧回農村

  江蘇連云港市灌南縣新安鎮蘇口村村民吳兆金大半輩子守著“一畝三分地”,去年年底,他竟一口氣流轉承包了150畝土地來養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可以做成菜肴。“過去一季小麥一季稻,一畝地也就幾百元收入,一種就是40年。沒成想水稻換成豆丹后,一畝地收入竟超過8000元。”吳兆金笑盈盈地算起今年的收入賬。他說,自己改變種植模式、擴大種植規模的底氣,來自村里“90后”返鄉“新農人”宋冬冬的指導。

  “這塊稻田水還是有點少,鱖魚長不大就賣不上價。”在蘇口村村民宋波濤家的水田里,皮膚黝黑的宋冬冬正赤腳站在水田里,測量稻魚混養的最佳水位。“冬冬是大家羨慕的‘大老板’,真沒想到他能回來。這兩年他帶領大家搞稻蝦種養和豆丹養殖,讓不少村民口袋鼓了起來。”宋波濤說。

  2014年,宋冬冬在浙江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租了一間門面做服裝生意,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很快便經營起2家門店和3家餐飲店,年收入幾百萬元。“自己日子寬裕了,但每次回鄉心里總不是滋味,家鄉的落后成了我的心結。我決定回鄉創業,拉鄉親們一把。”宋冬冬說。

  “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引領堅定了我回鄉發展的決心。我最初想把服裝加工引進村里,但發現物流跟不上,走了一小段彎路。”宋冬冬說,“鎮里了解到我返鄉創業的困難后,隨即派人上門指導,大家開會研究決定還是把重心放在農業生產主業上。”

  “這幾年,我們在如何創新農業產業發展上絞盡腦汁,摸索出‘小麥+豆丹’、稻蝦魚生態種養兩條致富路,全村3000多畝土地有2200多畝采用了生態種養模式,人均增收9000多元。”宋冬冬今年準備利用稻田尾水搞生態鱖魚養殖,擴大水田的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宋冬冬說,良田美池、怡然自樂的美好蘇口村已初見雛形。

  未來的農村什么樣?每名“新農人”心里都有一個“桃花源”。

  走進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牛角村返鄉創業者魏勇的田園房舍,一股文藝氣息撲面而來。一片碧綠的草坪旁矗立著一幢白色鋼構房屋,簡約現代的陳設映襯在巨大的玻璃幕墻里,與藍天白云構成一幅天然的“油畫”。“草坪盡頭的那棵柳樹是我8歲那年栽的,現在已經長成大樹了,它是促使我回鄉的觸發點。”魏勇說。

  1989年出生的魏勇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畢業后,在北京打拼多年并小有成就。他因一棵樹引發鄉愁回到家鄉,又通過一朵玫瑰花找到發展方向。

  “我首期種植了30畝豐花玫瑰,一季能收300多斤干花,主要用來做玫瑰花茶和青梅玫瑰糖。新建的玫瑰產品作坊明年就能投入使用,接下來將朝著旅游產品方向去做。”魏勇告訴記者,目前他已注冊了商標,開了網店,今年將引導村民一起擴大玫瑰種植規模,帶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

  觸動張健偉的則是來自家鄉連云港東海縣黃川鎮的農業發展“英雄帖”,當時還是南京一家建筑公司項目經理的張健偉收到“英雄帖”后激動不已,很快遞交了辭職報告,返回家鄉成了“新農人”。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10月份,張健偉流轉承包130畝土地,投資300余萬元,成立了黃川鎮村頭樹下種植家庭農場,開始種植草莓。“回鄉發展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回來后發現自己一不懂農業、二不懂栽培、三缺乏科學種田技術,現實給我的滿腔熱情澆了盆冷水。”張健偉說,在困難面前,他從不放過每一次學習機會,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培訓或去外地學習“取經”,向經驗豐富的人拜師學技,終于摸索出了草莓超高壟栽培技術,還解決了草莓種植連年耕作土壤板結、夏季內澇等問題。

  “這兩年,農場新增了葡萄和圣女果種植項目,引得八方游客前來采摘,今年收入將超過240萬元。”張健偉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下一步重點是帶動村民從事現代農業,共同致富。

  是什么讓“新農人”義無反顧回到鄉村?“返鄉創業者之所以越來越多,除了心理上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農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與城市間不斷縮小的差距,也是持續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驅動要素。”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耿獻輝表示。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新技術、新理念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物流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些都為“新農人”返鄉創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空間。

  耿獻輝認為,“新農人”帶動了技術、項目、資金等資源要素下沉鄉村,推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實現鄉村產業與人才發展雙贏。

  好政策把人留住

  站在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大顧村即將建好的高標準廠房前,“90后”返鄉創業者杜祥宇告訴記者:“這6000平方米新廠房將上馬一套進口櫻桃木和橡木的高端家具生產線,還會預留500平方米用來做電商直播。村里提供的廠房就像雪中送炭,解決了我們的用地難題。”

  2012年,還在讀大學的杜祥宇了解到家鄉正大力發展家具電商產業,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申請了網店做家具代售。“沒想到第1個月就賣出了2萬多元。”杜祥宇說,他專門跑回老家實地察看,全鎮已有一半居民開始從事家具電商產業。

  2014年,杜祥宇大學畢業后毫不猶豫地回到了沙集鎮,創辦了江蘇佰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蓬勃興起的家具電商產業是我回鄉創業的基礎,因為這里有集聚的產業、低成本的物流和成熟的經營模式。”杜祥宇說。

  杜祥宇坦言,即使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創業也并非一帆風順。“2016年前,因為板式家具價格便宜、銷量大,企業就一窩蜂地生產,但這些落后的產品即將被市場淘汰。好在鎮里的電商辦挨家挨戶上門發布市場需求指南,引導大家走高端路線,挽救了不少企業。”杜祥宇說,這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家具行業受到很大沖擊,對此,政府部門多次推出政策,引入服務機構,提供免費直播培訓,帶領大家轉思路、拓市場。

  在政策引導下,2021年,杜祥宇帶領企業再一次轉型,銷售轉為以直播帶貨為主,產品也從普通家具生產轉型為進口木材家具制造。“有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加持,有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我對自己返鄉創業的未來充滿信心。”杜祥宇說。

  連云港市東海縣駝峰鄉下灣村曾是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村里的一座大棚里看到,多肉盆栽整齊地碼放著,年輕的主播舉著手機在大棚里穿梭,向網友介紹琳瑯滿目的多肉植物,村民們則利落地貼好膠帶,完成快遞打包。

  這連片的大棚是“90后”返鄉“新農人”張柱的夢想。2016年,張柱從韓國學成歸國,回到了下灣村。“留學的時候我就利用空閑時間學習了多肉種植技術,當時也想好了畢業后就回鄉發展多肉種植產業。”張柱說,他的決定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和村里人的質疑,他們不理解辛苦培養出來的留學生為什么非要回農村。

  不過張柱發展多肉產業的思路得到了鄉里的支持,還享受了大學生創辦企業的稅費優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優惠等多項優惠政策。“鄉里還配套建設了1萬多平方米的薄膜溫室以及500多平方米的電商配套用房,讓多肉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發展。”張柱說,眼下,他租賃的薄膜溫室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8萬元,帶動了30多名大學生就業以及40多戶貧困戶脫貧。

  “如果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愁是‘新農人’返鄉的最初動力,那么好政策、好產業便是促使他們返鄉創業的催化劑。”耿獻輝說,江蘇一直把產業興旺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點,大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目前江蘇已打造了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建成10億元以上縣域產業超過180個,全國產業強鎮超6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86個,這些都將有力地吸引“新農人”加入到“三農”發展中來。

  “去年年底,江蘇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江蘇將新培育高素質農民75萬人,新選拔培養‘三帶’名人250名左右、能手500名左右、新秀1500名左右。”江蘇省委農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4%、人均GDP超過1.8萬美元,城鎮化進入成熟穩定、質量提升階段,工農城鄉關系也進入調整的關鍵時期,江蘇將制定實施《江蘇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發展規劃》,打造現代新農人群體,重點解決“誰來種地”的人才不足問題。

  賦予鄉村新活力

  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梅莊村喬園葡萄園中,晶瑩剔透的葡萄散發出濃濃果香,令人垂涎。葡萄園的主人是畢業于南京林業大學的返鄉碩士夫妻,丈夫叫楊建,妻子叫徐嬌。

  “各位鄉親,咱們葡萄的株距、行距都要大,1畝地只種植32棵,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1畝地栽200棵。”葡萄架下,徐嬌向前來學習的村民們講解葡萄種植技術要領。

  “我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所學知識帶領鄉親們致富。”徐嬌2016年回鄉后發現,要實現農業產業振興,種什么、在哪兒種固然重要,但破除農業發展中根深蒂固的舊思想和舊觀念顯得更為迫切。

  “茅村鎮乃至整個銅山區的葡萄種植存在品種落后單一等問題,附加值不高,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徐嬌說,老一輩農民埋頭辛苦干活,卻忽略了這些問題,隨著消費者生活質量的提高,種了幾十年的老品種已經很難“包打天下”了。于是,他們依托專業優勢,從深圳引進了當時的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吸引了不少農戶。

  “前段時間要給葡萄疏花、疏果,不少種植戶前來學技術,看我們把大部分果子都剪了,大家意識到葡萄種植不能‘貪大求多’。”徐嬌說,“我們下狠心疏枝、疏花、疏果,把葡萄畝產從3000公斤降到1750公斤以內,卻種出了外形更好看、品質更上乘的葡萄,銷售更旺、價格更高,這樣總體算下來反而掙得更多。”

  “從過去大家抱著懷疑的態度到逐漸認可,再到鄰村、鄰鎮甚至鄰市的農戶爭相前來學習,不僅新品種、新模式得到推廣,葡萄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種植戶收益普遍提高。”茅村鎮副鎮長王新源告訴記者,徐嬌夫婦提出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種植理念已在當地農戶心中生根發芽。

  李勃曾是南京一家電子元器件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事業發展得風生水起。2011年,在家鄉宿遷市沭陽縣返鄉創業號召下,他回到了官墩鄉,創辦了江蘇康之源糧油有限公司,準備從事糧食種植加工。

  “沭陽縣是江蘇省水稻種植大縣,糧食從種到銷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經過思考,我決定將目光瞄準稻米油脂產業。”李勃說,“我們通過與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食品學院合作,引入產學研項目,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逐漸構建了一條稻米油一體化生產鏈。”

  “米糠富含谷維素,過去卻被種植戶忽略,有的作為家禽飼料,有的被直接丟棄,非常可惜。”李勃說,為了轉變農戶對稻米綜合利用的認識,公司設立了鄉鎮試點基地,以訂單形式和農戶簽訂合同,帶動農戶發展水稻種植以及精深加工。

  “我們帶動了超過2萬戶農民,可年產米糠粕超10萬噸、米糠毛油超2萬噸、食用營養稻米油超2萬噸,已成為江蘇規模最大的稻米油生產基地。”李勃說。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從蘇南到蘇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調查發現,“新農人”中“80后”“90后”不在少數,越來越多有夢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年輕人加入鄉村振興的隊伍中。與父輩相比,他們往往擁有更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善于把新理念、新技術注入傳統農業,將網絡直播、線上銷售等新業態引入鄉村,更加注重品牌經營和團隊管理。這群“新農人”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原有的農村生產環境和格局,賦予傳統農業新活力。

  期待更完備舞臺

  孫健是徐州市銅山區榮健家庭農場的負責人,2016年返鄉創業。在當地政府幫扶下,6年來,他的家庭農場已從5畝地發展到200多畝,經營著魚塘、有機水果和蔬菜大棚等,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休閑農業基地。

  然而,孫健也遇到了難題。“隨著規模變大,水果和蔬菜產量提高,需要發展冷鏈物流,但建設用地指標成了建設冷庫的‘攔路虎’。”孫健說,一方面要嚴守耕地紅線,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配套基礎設施跟不上,“新農人”創業發展面臨著瓶頸。

  孫健還面臨著貸款難問題。因為他的抵押物不足,銀行貸款額度只有30萬元,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農業本就是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且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孫健期待金融渠道能進一步暢通,金融機構能加大對返鄉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惠農貸款項目,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上馬送一程”。

  與孫健這種土生土長的本地“新農人”不同,南京市溧水區南鄉莓園農場主陳奕同在成為“新農人”前,從未有過鄉村生活經歷。他告訴記者,創業之初他養過雞、鵝,種過蔬菜、西瓜、玉米等,別人種什么他就跟上,創業1年多只有支出,不見進賬。“因為缺少有效的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和創業指導,我剛創業時很盲目,走了一段彎路。”陳奕同說。

  耿獻輝認為,當前人才下鄉、能人返鄉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約,為返鄉創業搭建的平臺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他建議,各地在積極招引人才返鄉創業的政策基礎上,應在搭建創業服務平臺、提升創業能力、優化創業服務環境上下功夫,為“新農人”構建更大更全面的舞臺。“要因地制宜地對‘新農人’開展精準培訓,建設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體驗’于一體的農村創業園區,落實‘新農人’在融資、用地、落戶、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回到農村來。”耿獻輝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蔣波)

  【調查手記】推動“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隨著“新農人”群體不斷壯大,他們拓展了鄉村產業,帶富了家鄉百姓,也推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匯聚,為鄉村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不過,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人才下鄉、能人返鄉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堵點和難點有待打通和解決,比如有的“新農人”本想揮灑青春和智慧,卻遇到用不了地、融不來資、入不了戶的尷尬境地。

  鄉村振興要引得來、留得住人才,就需要構建并完善鄉村人才支撐及振興機制,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推動“新農人”成為“興農人”。只有這樣,才能為“三農”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地方政府要根據農村實際和人才特點,因地制宜搭建人才招引平臺,暢通人才交流渠道,促進人才供給與鄉村產業需求精準匹配、有效銜接。此外,要為“新農人”與村民、上下游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合作提供便利渠道和平臺,充分挖掘返鄉人才潛力,讓更多“新農人”破土而出。

  要找準發力點,打破瓶頸。創新暢通金融渠道,通過拓展融資抵押物范圍等措施緩解“新農人”融資難題。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加快以產業鏈帶動人才鏈。通過構建資金、平臺、技術等全要素服務體系,在項目孵化、融資擔保、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打造便利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讓“新農人”心無旁騖地發展事業、振興鄉村。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资源|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晰|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最近2019中文免费字幕在线观看| 台湾无码一区二区|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日本乱人伦中文字幕网站| 中文无码喷潮在线播放|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东京热av人妻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