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輕裝上陣,創新潛能盡釋放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
54歲的花生專家崔鳳高沒有想到,自己能夠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破四唯”的福利——以大專學歷晉升到研究員。其打動評委們的條件是:長期扎根基層生產一線,服務“三農”,貢獻突出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山東省農科院不久前公布了包括崔鳳高在內的2021年“破四唯”崗位10人晉升名單——此舉意味著,經過現場答辯、專家組評審和綜合評議,10名科技人員脫穎而出成功晉升到高等級崗位,其中正高級崗位4人,副高級崗位6人。這得益于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科研單位中率先出臺破除“四唯”10條意見,明確了論文發表和授權專利一律不再給予獎勵,而相關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效果等指標將會成為專業技術崗位競聘的直接依據。
長期以來,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等在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等不良導向,國家從改進科技評價體系來糾偏。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巨大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這一重要講話,彰顯出我國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的堅定決心。在這一方針指引下,有關部門先后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以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
“現在,在人才考核評價、崗位設置等方面,高校有了更大的權限,選才用才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間。”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表示,2021年四川省首次設立“支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獎勵資金”,成都中醫藥大學因為人才工作做得好,獲得600萬元獎勵。
破除“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論文、獎項的牽絆,心無旁騖、輕裝上陣。
上海市選擇具有基礎研究顯著優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穩定資助,支持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引導科研人員以“寧打一口井、不挖十個坑”的態度開展研究。中科院上海分院是“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單位,將率先探索并建立與基礎研究規律相適應的項目專員制、經費包干制等管理新機制。
“基礎研究項目在實際實施中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項目專員制是針對項目本身,為科研團隊配備科學家或優秀管理人員協助并保障項目實施。”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發展部主任趙小龍介紹,項目專員不直接參與項目研究,會全程動態跟蹤了解研究進展,并為科研團隊提供專家指導和咨詢意見,這種管理方式對年輕科學家的成長至關重要。
的確,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打破論資排輩的選人用人模式,才能給科學家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
在寧夏,領軍人才評價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培養對象自評與用人單位、專家、歸口管理部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用當地管理部門的話說,“既然是領軍人才,你不能光忙著自己發展,得把團隊帶起來。如果團隊一團糟或者壓根沒有團隊,這就不叫領軍人才”。
循著這樣的標準,寧夏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2016年,寧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醫院選出第一批21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進行培養。5年期滿后,寧夏科技廳委托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對其進行考核評價。結果顯示,21人在培養期內共承擔國家及自治區科技項目115項,有7人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5項,授權專利122件,制定技術標準43項。粗略統計,他們開展成果轉化推廣產生經濟效益近52億元,有效帶動了學科建設發展,推動了產業技術進步,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