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就賣出了4000多只特色肉包”“準備了1000多籠還是供不應求”“參展3天,線下營業額突破15萬元”……
今年的浙江(寧波)特色小吃博覽會,突破傳統小吃攤的局限,將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打造成一場“浙里好味”的全景體驗。
地方特色小吃是飲食文化中最接地氣、最具生命力的載體。從軟糯香甜的寧波湯圓到酥脆可口的油贊子,一道道特色小吃,展現了寧波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何才能讓游客尋味而來,推動飲食文化與地域文旅共生共榮?
守正 寧波小吃傳承的根脈
清晨的四明山還籠著一層薄霧,余姚市梁弄鎮的青石板路上已飄來陣陣米香,一屜屜剛出爐的梁弄大糕上,印著“福祿壽喜”的吉祥話,仿佛將江南的煙火氣與祝福一同揉進了糕點里。
“梁弄大糕制作手藝看著簡單,但從原材料的配比到篩粉的手法,都要用心琢磨才行。”梁弄鎮橫坎頭村大糕店店主黃金軍告訴記者,在梁弄,每逢端午時節,已訂婚但還未結婚的毛腳女婿必須挑大糕到丈人家去,這樣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寧波小吃的魅力,正深植于這可觸可感的傳統民俗之中。
《鄞縣通志》記載:“糯粉和艾蒿制成之餅……其斜方形,無餡而外糝松花者,曰麻糍。”
熱乎乎的麻糍也是寧波人忘不掉的美食記憶。以前,在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里,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麻糍,用以祭祖和饋贈親友。
“我們堅持手工制作,尤其是過糖環節,溫度高了太黏,低了不糯。”在海曙建國農場,海曙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建國手持木槌,在石臼中反復捶打著米團。他向記者展示剛出鍋的艾草麻糍,“艾草的比例也很關鍵,太多則苦,太少則香不足”。
寧波小吃,不僅是舌尖上的風味,更是刻進寧波人血肉里的文化基因與鄉愁記憶。“老底子味道的靈魂,藏在那份經由歲月打磨的‘手感’里,還原味道、聚焦品質,是寧波小吃‘出圈’的關鍵。”寧波市小吃協會秘書長寇相年說。
創新 寧波小吃飄香的翅膀
蒸粉、制餡、和皮、包餡、搟餅、貼餅……一塊千層餅,包含10多道工序,這是奉化千層餅味道醇厚、唇齒留香的原因,也是蔣家龍門千層餅店的立業之本。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在我的手里,千層餅變得不一樣了。”“90后”姑娘蔣夏怡,是這家老店的第四代傳人。不同于父親蔣定君,她為千層餅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蔣夏怡將千層餅碎與冰淇淋、咖啡巧妙結合,做成“千層餅冰淇淋”和“千層餅拿鐵”,通過創新包裝設計,借助短視頻營銷,把傳統千層餅改成吸引年輕游客的網紅爆款,單日銷量超100杯,單場直播觀看量超1萬人次,帶動線上銷售額增長80%。
同樣將老味道走出新門路的還有糖師爺燒餅。
走進門店,一邊是升騰著煙火氣的老式燒餅爐,爐壁燒得滾燙,飄出陣陣餅香;另一邊是寬敞明亮的冰柜,各種口味的燒餅半成品整齊擺放,只需加熱,即可復刻酥香。
“有些顧客喜歡早餐店熱氣騰騰的氛圍,但對于上班族、學生黨來說,早晨的時間比較緊張,他們需要更快速便捷的選擇。”負責人陳新堅跳出傳統的小吃經營模式,推出半成品燒餅,開設網點,滿足年輕消費者的習慣。
除了銷售模式的改變,糖師爺燒餅也順應當下低糖低油的潮流,推出低糖豆沙、安格斯牛排等各色新口味。“這些改變很受年輕家庭的歡迎,不論線上還是線下,銷量都在一路走高。”陳新堅說。
光磊小吃借助新媒體宣傳傳統味道、義茂食品推出即開即食的干吃年糕、巧酥婆把經典桃酥放進年輕時尚的包裝盒里……傳統的老味道正在與年輕人“雙向奔赴”。
融合 文旅升級的流量密碼
當內蒙古的特色奶皮子遇上酸甜脆爽的糖葫蘆,這對“混搭”組合,憑借其獨特的口感,點燃了一場席卷南北的美食熱潮。
奶皮子糖葫蘆的爆紅,也讓人們看到了傳統小吃的潛力。當藏于地方的特色美食,從“小眾味道”變成“大眾IP”,以美食帶動當地文旅發展大有可為。
“找到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至關重要。以傳統小吃為基礎,融入地域特色食材,既有傳統味道,又提供了新鮮體驗。”寧波市小吃協會會長余新波表示,“吸睛”的互聯網傳播,是小吃“出圈”的催化劑,消費者的實拍圖、打卡視頻,比任何廣告都更具說服力。
近年來,寧波小吃市場持續擴大,增長速度較快,尤其是特色小吃領域,消費者在追求口感、營養和便捷的同時,也更期待獲得豐富的互動體驗。
包榮興包子、永記生煎、三雪湯圓……在慈城古縣城景區,熱鬧的“趕大集”活動不僅集結了百家特色小吃攤位,還融入了街頭演藝、NPC互動、非遺手作等趣味環節,吸引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在推動小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寧波菜博物館館長李陽輝認為,要積極促進小吃產業與旅游、文創等產業融合,提高寧波小吃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寧波小吃打造成對外交流的新名片,讓寧波小吃走出寧波,走向全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