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透過窗欞,在工作臺前投射下細碎光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仙居花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建偉俯身執針,比頭發絲稍粗的繡花針在宣紙上輕點游走,隨著針孔綻成連綿的虛線,牡丹花瓣的弧線逐漸鮮活了起來。
“針刺成孔、燈身無骨,這便是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标惤▊ナ稚系幕钣嫴煌?,將仙居花燈歷史娓娓道來。
仙居花燈又稱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幾十年前,仙居花燈技藝幾近失傳。1983年,曾任仙居縣皤灘鄉文化站站長的李湘滿從一位老人那里得知,皤灘古鎮有一種造型別致、制作精美且沒有骨架的花燈,當地人稱它為“唐燈”。他走遍仙居各鄉鎮,甚至赴東陽、義烏,尋訪散落民間的制燈老藝人,收集殘存圖紙與口述技藝,最終復原了失傳50余年的“唐燈”,并陸續挖掘出27個傳統品種。
2006年,仙居花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建偉巧手翻飛,一朵牡丹已扎成型,上方的鳥兒也有了雛形。
不同于中國傳統花燈以竹木為骨架,綢緞、紗絹為燈面,仙居花燈的制作材料不過平平無奇一張紙。
先要選擇高純度、輕薄柔韌、透光均勻的珠光紙和色卡紙,以事先設計好的圖紙的尺寸,裁剪相應的紙張,對齊后以紙錐定位,開始鑿花。鑿花后,要粘貼一層拷貝紙。這之后,燈片需再次用熨斗燙平整……這些步驟,陳建偉早已諳熟于心。其中,最難的當數“針刺”:一根比頭發絲稍粗,甚至可以“水上漂”的繡花針,在每平方厘米的紙片上刺出100至150個針眼,一盞花燈根據造型、大小不同,少則幾十萬孔,多則幾百萬孔?!斑^程講究一氣呵成,扎歪了再補針就是落了下乘”,陳建偉說。
從小在皤灘長大,陳建偉對仙居花燈早有印象。皤灘古街“大明堂”“大學士府”的梁柱上,就雕有仙居花燈;每逢節慶,一盞盞燈身無骨、玲瓏剔透的花燈總能裝點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熱鬧圖景。
兒時的耳濡目染在陳建偉心里種下一顆種子。2006年,25歲的他開始跟隨仙居花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汝蘭學習花燈制作。一筆一畫,一針一線,彈指一揮跨越了近二十載。
“能否創新樣式、改進工藝,讓仙居花燈重新回歸尋常百姓家?”“能否融合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工藝,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結合,賦予技藝新的生命力?”這是陳建偉這些年考慮最多的問題。
當下,生機蓬勃的鄉村文旅給了花燈出圈的平臺和機會。陳建偉開發了花燈手工包,降低人們接觸非遺的門檻;皤灘鄉開設花燈共富工坊,吸引大量學生、游客。據介紹,仙居推進非遺技藝進校園,成立花燈社團、編寫花燈校本教材、開展花燈藝術節、布置花燈展示廳,同時,還設立大師工作室。仙居職業中專2010年就以“仙居花燈制作技藝”獲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授牌。
“鑼鼓響,腳底癢;小佬人,真高興。杜蜀殿,望上燈;長旗燈、鼓亭燈、寶塔燈、財神燈?!备柚{里,每一盞花燈,一針一刺間,盡顯神韻。它們講述著古老技藝,也訴說著對未來的美好祈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