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架“云龍3中大型固定翼無人機”下線,填補了“紹興造”中大型無人機的空白;大疆長三角配套產業項目落地紹興,為構建低空產業集群再添重磅利好……今年以來,紹興市低空經濟領域接二連三迎來突破。
迎風向“天”展新翼。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全球競相布局的新賽道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紹興市搶抓機遇,聚焦新基建、新產業、新場景、新生態蓄勢發力,推動多項首創性成果落地見效,低空經濟產業成功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謀篇:搶抓新風口
在離地千米左右的空域中,很多城市都夢想著起飛。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一年前,紹興市就在浙江省率先出臺《紹興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制定新基建、航路航線、應用場景三大專項規劃,形成“1+N”規劃體系,明確了全市低空經濟總體布局、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
對紹興來說,低空經濟不只是單一產業布局,而是城市競爭力的重新定義——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選擇低空經濟作為突破口,是基于對未來產業趨勢的精準判斷。
政策支持緊隨其后。紹興市設立總規模超30億元的產業基金,專項用于支持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企業培育和場景創新,推動各類政策要素集成落地。同時,出臺《關于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從企業落戶、研發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扶持。
筑基:織密保障網
窯灣江畔,一幢L形裙樓拔地而起,樓前是一大兩小停機坪。這里是建設中的紹興越城區全域低空經濟新基建項目。目前,首個開工的大型起降場正式落成,華東地區首個低空綜合體也已成功結頂。
“全域低空經濟新基建項目是越城區低空經濟從‘試點探索’邁向‘全域落地’的關鍵一步。”越城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低空基礎設施是支撐低空經濟發展必備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設施。紹興市堅持“需求驅動、分類布局、適度超前”原則,系統構建起全域覆蓋、功能完善的低空基礎設施“三張網”:規劃構建以通用機場、各類起降場(點)為主的“4+12+N”低空基礎設施網,目前全市已有A類通用機場2個、各類起降點254個(含3個公共無人機起降場)、試飛測試場1個;統籌布局“一環三軸四核”低空航路航線網,劃設主干航路14條、各類航線111條,目前全市累計開通通航航線30條、無人機航線326條,低空交通網絡初具規模;統籌建設集通信、導航、監視、氣象、反制于一體的低空智聯網,打造全省首個市域低空飛行監管服務平臺,進一步做精低空智聯網。
在此基礎上,紹興市還出臺《紹興市低空飛行服務保障辦法(試行)》及《紹興市低空飛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探索建立軍地民協同運行管理機制,打造全國首個低空安全管理平臺,組建一支專業空警隊伍,創新無人機管控模式,全面織密低空安全“天網”,護航低空經濟蓬勃發展。
聚鏈:培育新集群
低空經濟的競爭,本質是產業比拼。發展低空經濟,紹興有產業基礎。
早在2014年,新昌某企業就從傳統制造轉向通用航空。歷經10年成長,如今已成為國內通用航空飛機制造龍頭企業。
瞄準民用無人機市場,新昌還引進和培育了一批細分領域領軍企業。
低空領域“后起之秀”越城區,依托近年來蓄積的集成電路等產業優勢,向低空經濟整機、器件、系統三條賽道挺進。目前該區已引育低空經濟產業項目27個,總投資330億元。
零重力新能源載人航空器研發制造基地項目落戶諸暨,中測航空多旋翼大載重無人機等多個項目落地上虞……眼下,紹興市各區、縣(市)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形成了“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良性格局,帶動全市低空經濟新一輪發展。
數據顯示,紹興市已集聚低空相關企業超200家,2025年低空經濟總產值預計達200億元。
拓維:開辟新場景
從生產到場景,紹興市不斷挖掘低空價值和潛力。
今年5月,長三角首條常態化低空公交航線——紹興越城區至上海浦東航線正式升級為覆蓋上海浦東、嘉興平湖、嘉興海寧、紹興越城和柯橋五地的低空公交網絡。從紹興越城區至上海浦東,飛行只要1小時左右。航線開通以來已服務眾多乘客,覆蓋各年齡段群體。
此外,紹興市還牽頭制定低空政務服務省級標準,推動10余項低空應用場景入選國家級、省級試點示范,全力打造國內領先的低空經濟應用試驗場與先行地。“低空+物流”“低空+治理”“低空+文旅”“低空+出行”等低空應用場景涵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例如,開通浙江省首條常態化城市低空物流航線,年飛行超4000架次;打造全國首個無人機自動巡河場景;引進國內首批AS700載人飛艇,持續擦亮“浙東空中唐詩之路”文旅品牌,開通低空觀光航線14條,單日最大客流超200人次。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建設全國低空經濟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持續壯大低空產業規模,拓展多元化應用場景,積極融入‘長三角低空經濟走廊’發展布局,堅決守牢安全運行底線,全力打造具有紹興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紹興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