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奮進態勢 實現量質齊升
時間,是年輪的更迭,亦是發展的刻度。
2023年,于內蒙古而言,注定不平凡。
回眸2023,內蒙古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緊抓快干,交出了一份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的高分答卷。
展望2024,全區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向前進、向上走、向高攀,一個朝氣蓬勃、不斷前行的內蒙古正款款走向美好明天。
緊抓快干 吹響“進”的號角
冬春之交,北疆大地,活力潮涌。
在遠景巴彥淖爾大型葉片制造基地項目現場,“大干快上”的火熱氣息撲面而來。現場測量、綁扎鋼筋、支模板、澆筑混凝土……建筑工人們頂著嚴寒奮戰在第一線,爭分奪秒搶工期、抓進度。
作為遠景能源在內蒙古投資建設的又一重要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具備年產400套100米以上超大型復合材料智能葉片能力,預計年產值超10億元。
過去一年,內蒙古堅持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緊抓快干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吸引遠景、明陽等大批“鏈主”企業不斷追加投資、擴大規模。全區新能源累計裝機規模突破9000萬千瓦,全年新增新能源裝機超3000萬千瓦,實現新能源總裝機、新增裝機、發電量“3個全國第1”。新能源產業成為拉動全區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強勁動能。
就2024年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能源全產業鏈要力爭完成投資3000億元,新增裝機規模4000萬千瓦以上、提前一年實現超過火電裝機規模的目標,力爭新能源裝機新增規模、在建規模、總體規模保持全國第1,總之全國新能源頭把交椅不能丟。
新的一年,堅持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的沖鋒號再次吹響、振奮人心。
自治區人大代表、遠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爾多斯總經理俞樂說:“我們將持續推廣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的成功經驗,在內蒙古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新能源裝備、新能源電池、綠氫、冶金、化工等不同產業類型的零碳產業園,助力內蒙古打造綠色工業新高地。”
強鏈壯群 積蓄“進”的動能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這12個字為內蒙古扎實開展今年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較往年,今年“進”的動力更顯強勁。
如何進?怎么進?從哪里進?正在召開的自治區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廣泛熱議。大家一致認為,“以進促穩”就是要把“進”作為方向和動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不但要在發展速度,還要在發展質量、發展效益上實現“進”的目標。
“工業是強區之基,興區之要。”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楊茂盛表示,新的一年,全區工信系統將以做大工業總量為目標,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堅持優化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質量齊抓并舉,加快構建內蒙古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新型工業化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闖新路、進中游提供堅實支撐。
楊茂盛建議從五個方面發力,推動全區工業經濟再上新臺階。“推動‘1+7’政策體系落地落實,用足用好產業政策;堅持群鏈一體化發展思維,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抓實項目投資,全年實施重點工業項目1200個以上,當年計劃完成投資6000億元;錨定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大抓工業招商,吸引更多頭部企業、龍頭企業來內蒙古落戶;創建高水平工業園區,集中打造一批總量規模大、發展質量高、產業特色突出的工業園區。”
乘勢而上 保持“進”的態勢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3%、居全國第3;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居全國第7;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居全國第2;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0.4%、居全國第3;
……
以數觀“形”。一組組亮眼數據,讓內蒙古“好”的態勢更加明顯,“進”的勢頭更加強勁,更加堅定了新一年全區上下乘勢而上、再攀高峰的信心和決心。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既是“動員令”,也是“施工圖”。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內蒙古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代表委員們精神振奮、信心滿懷。
“新的一年,烏蘭浩特市將圍繞‘提升、創新、推動、打造’4個方面向前進。”自治區人大代表,烏蘭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宇說,立足“提升”,繼續堅持民生城建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立足“創新”,深入開展“十縣百鄉千村”創建行動,高標準打造義勒力特、高根營子等7個示范嘎查村;立足“推動”,實施多個養老服務項目,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養聯體”服務體系;立足“打造”,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著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自治區政協委員、赤峰市喀喇沁旗副旗長比其格圖表示,2024年喀喇沁旗將聚焦抓產業、建平臺、促投資、優環境,大抓項目建設,突出產業升級,注重城鄉統籌,切實改善民生,確保安全穩定,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喀喇沁新篇章。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新征程上,以奮進之姿奔跑在高質量發展跑道上的內蒙古,值得期待。(記者 康麗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