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強榜單”看河北民營經濟發展新勢能
10月27日,河北“曬”出民營經濟強勁“家底”——省工商聯發布了2023河北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民營企業的壯大發展為各地稅收、就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起到重要作用。省級和各地也在用政策、資金、細致貼心的服務,推動民企高質量發展。
河北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已連續六年發布,這既是民營企業一場長期的競技賽,也是社會各界觀察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窗口。
有規模更有競爭力
此次評選,企業上榜門檻變高了。民營企業100強入圍門檻由上年營業收入38.67億元提高到42.54億元,增長10.01%。
河北民營企業很給力,在榜單規模分級上,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有8家,較上年增加1家;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有7家,較上年增加2家。民營企業100強營業收入總額34995.85億元,較上年增長16.43%;資產總額27334.96億元,較上年增長27.28%。
入圍門檻變高的背后,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
“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的決定》《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決定》,營造走在全國最前列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省工商聯有關負責人分析。
有規模更有競爭力,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增勢良好。
2023年,河北省民營企業研發投入100強企業研發投入總額570.99億元,較上年增長17.1%。研發投入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為296.95億元;汽車制造業,為64.45億元;醫藥制造業,為56.23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9.3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為9.05%;醫藥制造業,為8.24%。
“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對其市場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系教授孟明認為,民營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創新能力,有利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有利于河北省培育發展新勢能。
來自邯鄲的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河北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中排名第75位。他們依靠產品創新,做到了辣椒紅色素、辣椒油樹脂、葉黃素產銷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省市各級也把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對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支持。”該公司董事長盧慶國說,今年1到9月份,公司銷售收入51.69億元,同比增長7.78%,實現利潤3.98億元,同比增長18.29%。
既要轉型也要升級
一張榜單,不僅可看到河北民營企業發展狀態,還能管窺轉型升級“路線圖”。
百強民營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國內注冊商標數量超過1000項的企業有4家,其中,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石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
同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2023河北省民營企業100強第14位。“晶澳太陽能科技是一家土生土長的河北企業,歷經18年的艱苦努力、不懈奮斗,逐步從一個縣屬企業發展成為在國內國際新能源行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08億元,同比增長43%,利潤48.13億元,同比增長182%。”公司副總裁靳軍輝說,他們將加快項目建設,不斷開創新能源建設新局面。
認真研究榜單會發現,河北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著喜人的變化——傳統制造業產業占比下降,而專用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等產業開始發力。百強民營企業中,上榜企業涉及25個行業,新增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專用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3個行業,減少農業、煤炭開采和洗選、非金屬礦物制品、橡膠和塑料制品等4個行業。
記者注意到,今年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依然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包含37家企業,較上年減少4家。
“一增一減之間,體現出河北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效。”孟明認為,雖然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企業在減少,但并不意味著逐步走向沒落,只要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迭代升級,依然能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以進入榜單的辛集市澳森特鋼集團有限公司為例,其產品涵蓋工業拉絲用鋼、建筑用鋼、優質碳素結構鋼、預應力鋼絞線用鋼等數十類鋼種,還新開發了冷鐓鋼、鋼纖維用鋼等3個系列10余個牌號。預應力鋼絞線用鋼82B在全國市場占有率23%,位居全國第一。
“河北省將進一步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促進民企數字化轉型,助力京津冀民企協同發展,搭建服務民企信息化平臺,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讓其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省工商聯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趙建、焦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