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太原古樹名木管護更精細
9月7日,太原市尖草坪區呼延村,市園林科創服務中心樹木研究室工作人員使用探測儀對1株一級國槐古樹開展無損傷健康診斷,以確定樹皮下面是否有空洞,以及位置在哪兒、面積多大等。“這就類似于人們在醫院做B超,可以通過設備看到不同層面或切面內部結構情況,為下一步采取相應措施提供科學依據。”該中心工作人員謝興剛介紹。
古樹名木是承載文明記憶的“活化石”,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社會、歷史文化價值。最新數據顯示,太原市建成區范圍內古樹名木有1377株,樹種主要以國槐、側柏、棗樹、榆樹、油松、銀杏為主。為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太原市園林局將所有古樹名木納入保護范圍,一一拍照、建檔,給這些古樹名木逐一制作了身份證,即每棵樹的專屬銘牌,上面不僅有樹木的編號,還有種類、保護等級、管理單位等;對所有古樹進行GPS定位,確保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率達到100%;每年組織專家對古樹名木進行實地查看,逐棵制定保護措施,持續開展瀕危古樹名木的搶救復壯,通過“體檢+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此基礎上,太原市園林科創服務中心運用物聯網、傳感器及大數據管理等手段,開發出了古樹名木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包括古樹名木信息資料查閱功能、古樹名木信息資料統計分析功能和古樹名木日常巡檢監管功能等。該系統還實現了古樹名木氣候環境、長勢、土壤環境動態監測,開發出入侵人員破壞、現場火災快速識別與全天候監控報警功能,即采用拍照定點回傳技術,通過GIS技術建立古樹周界遠程監控平臺,實現對重點古樹24小時不間斷監控,進一步提升了古樹名木精細化管理水平。
據了解,太原市在大力保護古樹名木的同時,也在著力挖掘古樹名木的文化價值,不斷加強古樹公園、游園的建設力度,讓古樹文化和文旅相結合、與科普相結合。同時加大動員力度,積極開展古樹名木認養,構建全民參與古樹名木保護的強大合力。(記者丁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