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貧困縣到百強縣的跨越

發布時間:2023-09-20 15:2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地處江淮分水嶺之間,資源差、基礎弱、底子薄。

  1994年,長豐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012年脫貧摘帽,4年后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今年上半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407.34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居安徽省各縣(市)第一。

  從貧困縣到百強縣,長豐何以能走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一張“規劃圖”背后的縣域經濟

  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的切入點

  “長豐到了。”自合肥市區出發,驅車向北,大約半小時后,同行者提醒。

  高架橋寬闊平坦,新能源車川流不息,住宅樓燈火通明,眼前的這座縣城,與大城市別無二致。

  指著縣城規劃圖,長豐縣委書記李命山介紹:“長豐有14個鄉鎮和1個開發區。我們打破了傳統空間布局,按照合肥的發展定位重新布局。”規劃圖上,長豐被分成東部文旅、南部都市、西部科創、北部產教、中部智造5個片區。

  規劃布局的背后,是一座縣城發展的不斷探索。

  長豐先天自然條件不足、旱澇頻發,十種九不收,雖名“長豐”,卻被當地人自嘲“常窮”。

  “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指引,打開了長豐的發展思路。“打造合肥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高地、實現全域協調發展新突破,爭當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縣”,合肥對長豐的“兩新一示范”新定位,讓長豐踏上新路。

  長豐開始“破浪”前行。

  瞄準市區發展規劃,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高速道口“鎮鎮通”,兩座高鐵站遙相呼應……短短10余年,北城已集聚52萬常住人口,成為合肥的消費新中心、科創服務新高地和宜居宜業新標桿。

  緊抓耕地、種子,因地制宜推動農業現代化。縣城南部,集成種子、智慧農業、合成生物、菌物等產業;縣城北邊,草莓產業引入科技智慧手段,實現全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

  請來安徽省林木種苗總站專家調研分析,引進薄殼山核桃產業。過去“種啥啥不長、栽啥啥不成”的荒地,已變成了綠色走廊。“全縣種植薄殼山核桃約9萬畝,今年起開始進入盛果期。”長豐縣薄殼山核桃種植協會會長沈軍城說。

  更大的規劃布局,在制造業。

  走進汽車城下塘鎮,現代化的廠房外,滿載汽車零部件的貨車絡繹不絕。“你能想象,這里兩年前還是塊荒地嗎?”長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先梅說。

  錨定安徽省、合肥市產業政策導向,從最初引入汽車零部件廠商開始,長豐圍繞汽車配套產業鏈展開招商布局。規劃下塘鎮作為產業新城后,提早預留工業用地。這些配套企業和“留白”用地,在2021年比亞迪投資選址時發揮了關鍵作用,也讓長豐從發展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快速轉向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現在,下塘鎮不僅有整車工廠,還引進了中創新航、佳通輪胎等百億元級項目。”下塘鎮黨委書記樊邵斌說。

  翻開長豐縣規劃圖:南部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產城融合;中部打造下塘新能源汽車城,朝著千億元產業鎮方向前進;北部縣城全面開展城市更新……

  地圖不斷完善,規劃日益清晰。記者發現,圖上還有處地方,標注著“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

  按圖索驥,走進安徽皖豐長能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學鎖告訴記者,根據試點方案,長豐正依托城市、工業園區和鄉村三大板塊,聚焦工業、農業、建筑、交通4個重點領域,目前已經建成9個示范場景項目。

  陶樓鎮“光伏+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就是其中一個項目。頂棚安裝的光伏板提供電能,集裝箱上放置的盆栽辣椒長勢喜人,箱中魚兒游來游去。張學鎖算了筆賬,光伏發電一年收入15萬元,農業種養,每箱鯽魚能掙6萬多元,“別看只有3.5畝,可以創造出上百畝土地的經濟效益。”

  如今,長豐的規劃圖上仍有幾處留白,都是高鐵站、高架路旁的“黃金地帶”。“長豐的發展與產業布局,不僅要著眼當下,更要著眼于未來。”李命山說。

  一紙“軍令狀”背后的產業崛起

  抓產業就是抓發展,拼經濟就是拼闖勁

  長豐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李多魁的手機里,保存著一張抓拍照片:烈日下,站在幾輛小車旁,李命山手握鋼筆,在寫滿交地日期的工業用地圖上簽字。

  “這是李書記在向比亞迪方面簽‘軍令狀’。”李多魁告訴記者。

  照片場景,發生在2021年7月。當時,比亞迪與長豐的項目談判到了關鍵時期,基本達成意向合同,但比亞迪對能否在20多天內交地心存疑慮。那時的規劃用地上,有的長滿雜草,有的水塘密布,還有村民開的農家樂。為此,比亞迪安排相關人員到現場一一查探。

  為了爭取到比亞迪的這個百億元大項目,長豐的干部鉚足了勁。拿著地圖,邊看地邊商討。地塊怎么規劃、道路如何設計、土地何時平整……比亞迪方面,則把縣里承諾的交地時間一一標注。

  準備上車離開時,比亞迪負責人擔心“口說無憑”,拿著那張交地時間圖,希望縣委書記在上面簽字。“我當時有點猝不及防,但也特別理解,說明對方是非常認真地在考慮,也是考驗我們長豐人的誠信與能力。”李命山拿起筆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項目區域因標高問題,急需土方填平,下塘鎮立即調來千輛卡車,一夜之間完工;園區企業提出員工住宿問題,樊邵斌帶著鎮干部騰出宿舍,解決了難題。“為保證項目進度,無論企業有啥需求,哪怕正在吃飯,我們都會立刻趕過去。”樊邵斌說。

  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用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從開工到整車下線,用時10個月。

  “抓產業就是抓發展,拼經濟就是拼闖勁。”長豐縣提出,政府部門要做營商環境金牌“店小二”,為企業和經營主體服務好。正是憑著這股闖勁,2022年,長豐縣有78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戶,其中超50億元項目2個、超百億元項目2個,總投資600億元。

  “長豐縣領導班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心抓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這才有了大發展。”從長豐縣走出來、目前在合肥市政府部門工作的多位干部,不約而同地談到這一點。

  記者在長豐調研采訪期間,趕上了周六。這天,為建設合肥菌物谷的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專程來到長豐。在縣長李孝鴻主持下,當地堅持了兩年的“周六解題”調度會搬至施工現場,實驗室如何裝修、資源庫怎樣建設,縣里七八個部門一起商討,推進問題解決。

  用心用情,辦好實事。長豐縣2020年6月起持續開展“千名干部進萬企”活動,對全縣“上規、上億、上云、上市、上百億”企業一對一服務,好時不擾、難時出手,年均化解4000多個問題。

  一座“智慧谷”背后的創新故事

  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王儒敬沒想到,研究所的技術、比亞迪的工藝,在合肥智慧農業谷里碰出了火花。

  檢測土壤養分,過去由人工操作,周期長、成本高,還易出現誤差。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融合機器視覺、多臂協同、優化調度算法等技術,嘗試研發土壤成分智能檢測機器人。

  “3000個機械臂如何有效運轉成了難點,理論上沒啥問題,卻總造不出來。”王儒敬東奔西走,把熟悉的廠家跑了個遍。

  李命山的“撮合”,給王儒敬提了個醒:“要不找比亞迪試試?新能源汽車都能造,機器人說不定也行。”

  政府牽線搭橋,雙方一拍即合。今年5月,比亞迪項目總監孫茂連帶隊,組建專班團隊進駐智慧農業谷,不到一個月,產品研制成功。“我們已經接到了一些訂單。沒想到,3年干成了過去10年沒有做成的事。”王儒敬說。

  2020年,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與合肥市人民政府、長豐縣人民政府分別簽訂框架協議和工作協議,建設合肥智慧農業谷,從農業傳感器到大數據,從機器人到新材料,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集成創新應用接連開展,人工智能與農學深度融合。

  如今的王儒敬也有了新職務,擔任中科合肥智慧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負責人。身份在研究所,人在長豐,不僅解決了過去項目缺資金、技術落地難的問題,智慧農業谷還有相應激勵機制。

  一次跨界合作,讓科研人員實現了成果轉化,令比亞迪開辟了產業空間,同時也為長豐集聚人才出了把力。智慧農業谷現有科研人員280多人,其中近百名是碩士、博士畢業生。

  智慧農業谷的科研成果,和當地產業緊密相連。打開長豐草莓產業互聯網平臺,鄉鎮種植面積、主要銷往區域、輻射帶動地區等數據一目了然,還能查看各地草莓市場行情與病蟲害動態走勢。

  種了半輩子草莓的興農草莓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秀芝,去年給自家大棚裝上了智慧農業系統。坐在家中,打開手機,澆水、通風全能操縱,“省了人力,還更加精準,新技術可給我們省了不少事。”

  在崗集鎮,合肥航太雷電綜合試驗大廳項目正加緊建設,不遠處是規劃中的“科學家小鎮”,長豐科學城雛形初現。

  智慧農業谷旁,合肥菌物谷創新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觀察菌絲生長情況。去年7月,中國菌物谷(合肥)正式揭牌。“從廠房建設到儀器采購,不到4個月,我們已經有了產品。”合肥菌物谷創新研究院院長、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琦介紹,眼下資源庫還在搭建,接下來,菌種庫、活體庫、基因庫等將陸續建成。

  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是長豐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關鍵路徑。“我們正琢磨設立‘科技副總’,鼓勵高校科研人員深入企業一線,攻克研發難關。”長豐縣科技局局長張帆介紹,政府給獎勵,企業付薪資,院校出技術,切實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一群“新創客”蘊藏的創業活力

  將人才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換上工裝,戴上工牌,晚上7點半,劉暢準時到崗。查物料、點人數、清設備……作為比亞迪合肥基地車間小組長,劉暢早已得心應手。

  為就近照顧家人,三十出頭的劉暢從城里辭職回到下塘鎮。去年7月,他入職比亞迪。

  “隨著比亞迪入駐,去年總投資約350億元的產業鏈項目簽約落地下塘鎮。”長豐縣常務副縣長石磊說,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全部完工后,將為下塘新能源汽車城創造約10萬個就業崗位,“基礎設施有了,商業配套起來了,年輕人也愿意回來。”

  有不斷涌入的新工人,也有奔赴而來的“新創客”。

  采摘花草、繪制圖案,浸染布料、反復晾曬,在楊廟鎮馬郢村,來自四川的90后陳燃忙個不停。

  馬郢村原是個空心村,無產業,年輕人都往外走。2015年,以“助學、助農、助村”為目標的“馬郢計劃”發起。“想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吸引志愿者加入,讓創客們通過公益改變鄉村。”馬郢村第一書記鐘宇說。

  隨著志愿者的到來,“馬郢計劃”有了新的內容:通過創客計劃,吸引志愿者就地轉化,在這里辦起文旅創意產業。學校來的志愿者,教孩子們英語、戲曲等;藝術家來到村里,做花藝、燒陶器、制印染,讓馬郢與文化相結合;村民們種草莓、養龍蝦、開飯店,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過創業孵化、政策扶持、資源嫁接,馬郢目前已集聚40多個創客團隊,陳燃團隊也是其中之一。“在這兒能感受到村民的熱情和創業的氛圍,我決定留下搭建染坊,傳承好蠟染這項非遺技藝。”陳燃說。

  創客不斷加入,村民陸續返鄉。過去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工作的呂銀銀,去年回村在創客經營的陶瓷館找到了工作。隨著研學游的學生越來越多,她忙得“腳不沾地”,“家門口上班,掙錢帶娃兩不誤。”

  激活人才引擎,賦能鄉村振興。如今,長豐244個村居都已是集體經濟強村,年均收入112萬元,收入最高的達1021萬元。

  李玉經常往返安徽和吉林之間,為菌物谷的發展出謀劃策;“草莓育苗達人”沈海燕,返鄉建起草莓立體育苗大棚,利用智能溫室、無土栽培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00后新農人俞澤明,在造甲鄉和父親一道科學種糧,把4000畝耕地打理得井井有條……

  2022年,長豐實現人口、中小學生、資金“三個凈流入”,人才勢能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

  前不久,長豐縣領導班子去浙江學習考察。如今的長豐又有了新坐標,跳出合肥市,對標長三角。“從貧困縣到百強縣,我們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接下來,還要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前進,奮力書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李命山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77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国精品无码A区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最好看更新中文字幕|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视频软件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中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中文有码vs无码人妻|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