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四好農村路”鋪就老區人民“幸福路”
“2015年入村走訪時,只有一條又窄又破的砂石路。由于無法調頭,只能把車子停在主公路上,步行進村。”回憶起第一次入村時的場景,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感慨萬千。
“行路難”曾讓大灣村村民備受困擾,也嚴重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以來,安徽交通運輸系統先后投入2245萬元,實現大灣村村組道路硬化全覆蓋,修建了5座公路橋,鋪設了60公里水泥路。
俯瞰大灣村。人民網 陳若天攝
“以往只要下雨,走路肯定一腳泥。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出門就能坐公交車進城趕集。”村民陳澤申談及大灣村近些年的變化,贊不絕口。
道路的暢通也促使村民有了致富新路子。
“我們村旅游資源豐富,路通了,游客自然變多了。2015年,我們只有5戶農家樂,如今有42戶。村里有一戶農家樂僅6月份前20天,就收入2萬多元。”據余靜介紹,2021年,大灣村共接待游客35萬人次,現在正在新建一些交通項目,進一步增強接待能力。
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人民網 陳若天攝
在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像大灣村一樣因路而變、因路而美、因路而興的村鎮不勝枚舉。
在金寨縣油坊店鄉西蓮村,因為梅湯路從“羊腸小道”到“康莊大道”的轉變,該村良好生態后發優勢得以凸顯,走出了一條主打休閑旅游、帶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在霍山縣太陽鄉楊家河村,因為雙車道項目的竣工,該村天麻、茯苓、靈芝等中藥材運輸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在舒城縣百神廟鎮鄭圩村,因為交通綜合服務站的建立,該村得以依托農村物流網絡,培育電商大戶,發展成效顯著。
道路建設對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的助推,恰恰是安徽“四好農村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
大別山風景道。六安市文旅局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交通運輸系統扎實推進農村公路建、管、護、運營全面發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省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1541億元,占全省交通建設投資的20%。
至2021年底,安徽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0.9萬公里,農村公路密度149.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全省100%的建制村、97.6%的較大規模(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了通硬化路;全省100%建制村通客車、40%建制村通公交。以縣道為骨架、鄉道為支線、村道為脈絡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實現了與國省干線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對接互通,人民群眾“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