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率先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
精耕細作每一塊農用地,浙江在全國率先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印發,提出到2025年,將力爭實現農業標準地改革省域全覆蓋。
和普通農田不同,農業標準地旨在通過標準建設、控制性指標設置,提升地塊的資源利用能級、產出效益。“針對農業碎片化、低效化、單一化等弊端,以農業標準地改革解決‘地從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3個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向高質高效轉變。”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政策改革處負責人說。
3年前,金華義烏市首次提出農業標準地的概念,探索耕地分類管控。當地以鎮(街道)為單位,組建土地流轉儲備公司或資產經營公司,根據地塊屬性、作物類型、區位優勢等要素對農戶流轉的土地進行分類界定、集約收儲,統一進行產業規劃、項目招引。
在義烏,浙江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樓國三承包的標準地已達1.3萬余畝。他將田地分單元配足專業機械手和勞作人員來提升畝產效益,還在田埂上發展“賞花經濟”,其中一個項目2021年僅觀光體驗就增收近400萬元。
“標準地改革讓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有保障,我們有信心在肥藥、機械化生產等方面持續投入。”樓國三說。
記者從當地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改革前后,當地糧食生產面積從11.3萬畝提升至12.2萬畝,土地流轉率從65%提升至75.77%。
據了解,《意見》汲取義烏等地的經驗,設置了凈地標準、招引項目標準兩套指標體系。其中提出,可根據農業標準地項目產業發展需要,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設施農業用地或建設用地;設施農業用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優先保障農業標準地項目。
“從供給端、需求端兩端發力,讓好的農用地能招引到優質經營主體,牽引農業高質量發展。”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在做好供地條件的基礎上,浙江還將統籌推進糧食安全生產、“兩進兩回”機制、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杭州建德正在探索“草莓標準地”,由鄉鎮政府統一負責土地流轉、整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經濟入股長期租賃拋荒田地、“非糧化”“非農化”整治地塊。當地還出臺農創客創業創新扶持政策,吸引青年“拎包入駐”。在建德市楊村橋鎮,“90后”李振宇通過機械化種植技術、品牌包裝、電商銷售等新手段、新路徑,使草莓利潤提升30%以上,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增收。
記者了解到,浙江將于2022年年內確定一批農業標準地改革省級、縣級試點,在條件成熟基礎上逐步推開,為農業現代化先行夯實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