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繪就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又是一年夏收季。河東大地,麥浪滾滾,機聲隆隆。5月27日,在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田間地頭,記者看到,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麥田穿梭,一顆顆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秸稈打捆機、玉米播種機緊隨其后有序作業,金色的田野上一派豐收景象。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開啟了鄉村振興新征程,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合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沃野筑夢 農業高質高效
6月1日,位于武鄉縣豐州鎮代照嶺村的盛澤禽業有限公司的15萬羽蛋雞養殖項目廠房內,人們正忙著將雞蛋整理裝箱。從2018年代照嶺人實現整村易地扶貧搬遷以來,一個個產業相繼落地,村民用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第一批雞苗入棚后,項目帶動30余戶村民戶均增收萬余元,下一步,我們還將發展養牛產業。”談及未來,代照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竇玉龍信心滿滿。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三農”工作重心實現歷史性轉移。省委省政府將117個縣劃分為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整體推進縣、重點幫扶縣,統籌政策支持、資金項目和成效考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十大農產品加工集群勢頭正健。圍繞鏈主企業培育、專家團隊服務、拳頭產品打造、優勢品牌創建,制定全產業鏈培育發展實施方案,分類推進釀品、肉制品、乳品、果品傳統優勢產業,飲品、主食糕品、中醫藥品新興特色產業和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未來高新產業集群。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抓,一個集群一個集群推,目前,我省培育鏈主骨干企業164家,創建60個省級產業園、12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
有機旱作之路穩扎穩打。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級次穩步提升,重構重塑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動更多農業科技資源進入國家創新布局。實施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等十大工程,推廣旱作農業技術40項、優良品種125個。農技農經農機“三支隊伍”的活力得到激活,開放競爭、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日漸完善。2021年發布地方標準45項,新立項65項,累計制修訂1095項,占全省50%以上;創建國家級農安縣9個、省級農安縣30個,示范帶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升;累計打造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2個、功能農產品品牌100個、晉字號特優農產品品牌100個。
環境提升 農村宜居宜業
“村莊干凈整潔,村路寬敞平整,大棚瓜果飄香,廣場歌舞翩翩。”陽高縣龍泉鎮花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卓晚飯后經常在村里遛彎兒。他說:“村里還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花苑村及周邊6個村的低保、醫保、養老、殘疾、特困等民生事項在村里就能辦,群眾的日子過得很舒心。”
花苑村是我省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地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工程,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當前,全省以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為重點的鄉村建設行動,正如火如荼推進。
編制出臺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實施農村道路暢通、供水保障、清潔能源、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數字鄉村、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等重點工程,以提升教育、醫療衛生和養老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公共服務支撐能力,朝著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的目標邁進。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問題摸排整改,摸排問題戶廁17萬戶,整改12.6萬戶。
聚焦交通沿線、村莊街巷、農戶庭院、田間地頭等四類重點區域,“拆、清、整、綠、建”五措并舉,徹底治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突出問題,村容村貌、戶容戶貌得到明顯改觀。“六亂”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清理垃圾743.9萬噸,清除農業生產廢棄物31.5萬噸,拆除廢棄設施13.7萬處,清理整治黑臭水體1.7萬處,綠化美化1696.4萬平方米。
關注民生破解難題,建成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919個,全省涌現出8個農村養老示范縣和75個養老示范村;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注重對癥施策,扎實做好農村敬老院提質升級專項行動,將分散在鄉鎮、符合條件的特困供養人員集中管理,改善了生活條件,提升了幸福指數。
如今,山鄉巨變,一大批晉風晉韻的美麗鄉村像顆顆明珠鑲嵌在山西的版圖上。
增技賦能 農民富裕富足
“三夏”時節,走進太谷區大白大地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院子,只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撒肥機等農機具一應俱全,合作社理事長郝子平是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新型高級職業農民。他熟悉農機,精通農業科技,這幾年,一直在村里搞農業生產托管。他通過統一簽訂作業合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調配機具、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收費價格,為農戶提供服務,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把先進的技術、優良的品種運用到生產中,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戶增收、農業增效。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制定了20個高素質農民生產技能評價地方標準,完善了23個高素質農民技能評價規范,累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各類高素質農民54萬人次,開展全省“百佳高素質農民”選樹活動,帶動了農民素質不斷提升,促進群眾依靠技能增收。
主體帶動促增收。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累計培育全省農民合作社9.6萬家、家庭農場6.3萬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00余家。這些經營主體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在促進我省特優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惠農促增收。出臺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穩糧保供、一產高質量發展、生豬產業健康發展、設施蔬菜、馬鈴薯加快發展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2021年,我省下達各類補貼資金81億元,其中耕地地力補貼29億元、農機購置補貼3.7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36億元、生產托管資金2.7億元、一次性種糧補貼4.8億元、救災資金4.69億元,有效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改革賦權促增收。開展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盤活集體資產,累計股金分紅10.2億元。探索閑置農村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流轉、有償退出、盤活利用等,流轉承包地850萬畝,喚醒農村“沉睡”資源資產。2021年全省農民收入跨越1.5萬元大關,增幅達10.3%。
數據顯示,2022年我省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0.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38:1,比上年同期縮小0.01,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
物質生活在豐盈,精神文化在提升。走進臨縣磧口鎮西頭村農家書屋,書架上整齊擺放著種類多樣的書籍、報紙、雜志等。當地村民將農家書屋稱之為老百姓的“充電站”,利用它求知求樂、求變求新。
近年來,臨縣持續加大投入,多途徑建設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文化陣地,引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讓群眾獲得精神文化滋養。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風正氣引領風尚。全省各地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決反對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倡導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農村文化不斷繁榮,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記者李全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