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韋香惠)如何讓鄉村老人有所依、有所為?在多地的探索實踐已經證明,互助養老模式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10月23日,廣東韶關農村的互助養老探索,結合仁化縣董塘鎮新龍村的重陽節活動,將村支書、婦女主任、項目管理人員、新龍村助老員、村民志愿者、健康熱心的老人聚集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構建獨居老人社交網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劉亞娜長期研究中國養老問題。她提到一項報告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獨居老年人,將達到5310萬戶,農村老人和子女工具家庭的現象在逐漸減少,老年人獨自居住,或者僅僅與配偶同住的空巢家庭將會大幅度增加。
她在一份關于社會交往、互助幫扶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研究中發現,獨居空巢老年人社會交往的網絡格局,以傳統家庭子女為核心,但依次向鄰居、朋友的圈層擴展,換句話說,除了子女的照料和交往資源以外,未來鄰居和朋友將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城鄉基本呈現出一致的規律。
基于此,劉亞娜認為,未來鄰居、朋友等可能會成為未來獨居老年人的重要支撐力量。
劉亞娜表示,農村互助養老依然沒有脫離社區為陣地,依然是在地緣為中心來借助過往的熟人社會來互相幫助。助老員不限于年輕人,也不限于老年人。她指出,互助的概念不是簡單的物物交換,也不是簡單的一個助老員的事情,而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包括社會參與和再就業兩個層面。
助老員鏈接供需兩端
2021年6月發布的《“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構建鄉鎮牽頭,村委會、老年人協會、低齡健康老年人、農村留守婦女、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等廣泛參與的農村互助養老格局。
2021—2022年,民政部會同財政部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重點支持項目地區提升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能力,將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納入支持范圍。截至2022年底,全國農村互助型養老服務設施已達13.8萬個。
“如果用另一個視角去看鄉村里那些低齡的健康老人,就會發現他們有潛力,是資源。”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陶傳進表示,低年齡的健康老人去照料需要幫助的老人,能感受到“被需要”和自己的價值。這樣一來,幫助別人的老人實現了“有所為”,被幫助的老人則實現了“有所依”,供需兩端得以鏈接。
陶傳進認為,“助老員”是實現供需兩端的重要條件。助老員剛開始和老人接觸時,雙方的信任關系還未建立,而實際上鄉村留守老人非常需要關懷和幫助。只要助老員充滿溫度,最終一定能實現破冰,溫暖被幫助的老人,“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把冷冰冰的干柴和煤塊變成明亮溫暖、熊熊燃燒的篝火”。
“老人,尤其是健康的老人往往是當地最大的人力資源。”上海市長益公益基金會鐘鐵華認為,“鄉村助老員”項目的內核是“兩個激活”:激活助老員的主體性、激活受助老人和自組織的主體性。
在鐘鐵華看來,這樣的服務模式不僅讓老人實現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也為本土人才發展提供了土壤,提升的不止是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還有整個村莊的信任認同,打造了友好、積極、志愿服務的社區氛圍,為互助養老打下堅實的基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