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龍南2月12日電 (熊錦陽 賴勝烽)元宵佳節前夕,走進“世界圍屋之都”江西省龍南市的里仁鎮正桂民宿村,道路旁禮花沖天,銅鈸聲此起彼伏,村民紛紛走上街頭,喜迎每年如約而至的“香火龍”。
11日晚,龍南、定南、全南,三南地區的4條“香火龍”齊聚正桂民宿村。這些“香火龍”由禾稻稈編扎而成,最大的一條“香火龍”長度接近30米,需要60多名年輕小伙配合發力才能靈活揮舞。每條龍身上會被村民插上千余支特制“龍香”,希望能有一個好彩頭。
夜幕降臨,隨著激昂的鼓點響起,舞龍者們手持龍桿,開始“走龍”。在龍頭的引領下,舞龍者邊跑邊舞,動作忽高忽低、時緩時急,以團龍、四柱落井、黃龍擺身、黃龍纏柱等動作演繹,游走于村中。在龍香燃盡之際,再將“龍”擺成“伏龍”狀,進行“放龍入海”,祝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作為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龍南“香火龍”起源于祀龍止雨、祀龍止水,主張龍身不分節分筒,以連續不斷的長龍表演為主,舞動時星火流轉宛如銀河落地,加之貫穿始終的呼龍語、鞭炮響、鑼鼓聲......使得龍南“香火龍”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十分壯觀。
黃海華是此次“香火龍”表演中最長“香火龍”的“龍頭”,今年45歲的他已經參與制作和表演了38年“香火龍”。“我7歲就跟著家人扎制‘香火龍’,長大后就開始舞龍,一直到現在。”
在黃海華的記憶中,舞“香火龍”是當地最熱鬧的元宵活動。“‘香火龍’是每一個龍南人心中福氣的象征,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要點燃爆竹出門迎接,歡呼‘接龍’,為新的一年祈福納吉。”
近年來,龍南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大力傳承保護當地非遺。系統整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延續、發展、分布和保存現狀等情況,建立了《龍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檔案》。
龍南市文化館數據顯示,目前,龍南市共收集民間文學520多個,龍南山歌2300多首,調查收集婚、嫁、娶、喪等人生禮俗習俗30多種(類),民間美術30多種,傳統手工技藝80多種。(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