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專家:出現不明原因骨痛、骨質疏松等應排查是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
中新網上海4月1日電 (記者 陳靜)骨質疏松、骨痛、貧血、乏力、視力減退、病毒感染……這些癥狀的背后不一定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癥,可能是一種血液腫瘤——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在作祟。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常表現為骨頭疼痛、骨質疏松,稍微用點力就骨折。患者如果出現這些不明原因的相關癥狀,建議到醫院去排查是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專家鐘璐教授1日對記者表示,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導致骨質破壞,很多初診患者伴有溶骨性損害、骨質疏松和(或)壓縮性骨折等骨相關事件,因此多發性骨髓瘤又被稱為“吃”骨頭的病。
據介紹,多發性骨髓瘤所致骨骼病變及骨相關事件會嚴重影響患者自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甚至會縮短患者生存時間。隨著醫學發展,通過骨靶向治療穿上“骨鎧甲”,可修復骨破壞,防止骨轉移。
據悉,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常造成骨髓、骨骼、腎臟等器官的損害。臨床上常把這幾個癥狀的英文首字母簡稱為“CRAB”(螃蟹),因此多發性骨髓瘤又被稱為“螃蟹”病。該病好發于老年群體,不易發現、不可治愈且終將面臨復發。
在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整合康復專委會共同舉辦的多發性骨髓瘤的疾病科普和義診活動中,作為科普授課專家,鐘璐教授解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病后,骨髓中的漿細胞會異常增長且不會死亡,癌變后的漿細胞會產生大量沒有免疫機制的‘M蛋白’。這種‘壞’蛋白會抑制人體正常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甚至其他類型免疫球蛋白的正常產生和分泌,對患者的相關器官功能造成損傷。”
由于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多樣、癥狀不典型,因此早期診斷困難,加之很多患者的首診不在血液科,因此極易誤診、漏診。一些患者有骨痛、病理性骨折,一些患者會出現腎功能損傷,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肺部感染等;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涉及到骨科,腎內科、心內科、呼吸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個科室,因此多學科協作診療在疾病的規范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學科診療可以做到規范化、個性化精準診療,打造集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支持為一體的全程管理,助力疾病進入慢病化管理。
據了解,近些年,免疫調節藥物、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新型免疫療法以及骨靶向藥物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總體生存率,讓患者的生存周期顯著延長、整體生存質量得到極大提升。患者的預后不斷改善,多數患者中位生存期已達到6年—7年,少部分患者甚至可超過十年。其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提高。這意味著多發性骨髓瘤已經逐步進入慢病化全程管理時代。經過規范治療和隨訪監測,多發性骨髓瘤有望成為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以長期控制的疾病。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多發性骨髓瘤按照發生次數,分首次復發和多線復發。若首次復發未得到有效的規范治療,隨著復發次數增加,治療效果和預后隨之下降,疾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復發后的生存時間也會不斷縮短。因此,“腫瘤首次復發及時給與適當的治療,是患者獲得深度緩解的重要契機”成為多位專家的共識。
仁濟醫院血液科主任侯健教授接受采訪時直言:“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具有復發特征的進展性腫瘤,樹立規范化的持續治療理念對于提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質量至關重要。持續治療模式有助于促進患者緩解,從而使多發性骨髓瘤轉變為慢性甚至可‘功能性治愈’的疾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