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質生產力要經濟發展新動能
2024全國兩會 解碼中國動力源
2023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此后,“新質生產力”被正式寫入中央文件。
在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對其作出了系統全面闡釋,這一原創性概念成為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2024年全國兩會拉開帷幕,中國經濟將如何布局?今年年初各省份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被寫入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向新質生產力要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離開傳統產業,很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不能完全循環起來,甚至會出現“斷鏈”現象。
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
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人民日報》發文指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我國傳統產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段時間以來,各部門、各地方都在采取措施推動相關工作。
2023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
《意見》中寫到,我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基礎不牢,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鞏固提升競爭優勢面臨較大挑戰,需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轉型升級。
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有效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增強。
另外,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
2023年,廣東省連續發布推動食品工業提質升級、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文件,提出到2023年年底力爭全省食品工業營業收入達1萬億元以上,打造世界級食品制造貿易高地;力爭紡織和服裝產業營收到2025年年底達到7000億元,建成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強省。
浙江也出臺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浙江全省紡織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2萬億元。
2023年4月,山東印發《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強鏈,“一業一策”推動重點行業改造提升。
今年1月,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陸續發布。圍繞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多省份都作了最新部署。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推進20個以上5G工廠、10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累計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500個,建成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超百個。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以產業煥新推進轉型升級、促進提質增效。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寫到,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提升工業經濟比重。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其中,在加快新型工業化中,提出加快新興產業集群集聚,比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綠色環保、新能源汽車、安全應急裝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新培育10個左右省級新興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對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力量,對我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這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重要指引。
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9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家。其中,生物產業、相關服務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企業占比最多,分別為25%、19%和1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具有產業基礎好、市場需求大的獨特優勢。”他說,“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進入從培育壯大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正在成為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新動能。”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2024年,多地都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了重要位置。比如,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加快機器人產業園、生物醫藥標準廠房等項目建設。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著力推進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
浙江、江西等地還明確了具體的目標。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產業提質擴量,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支持杭州、寧波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到,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航空、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一產一策”強龍頭、補鏈條、壯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28%以上。
一個事實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還有一些難題待破解。
以安徽為例,2023年6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出席會議并講話。
在上述會議上,韓俊提到,“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安徽省汽車產業存在的明顯短板,規模不夠大,整體競爭力不夠高,零部件產業發展不足,研發方面創新能力不夠強,人才培養跟不上”。
他提到,要攻克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以電池、電機、電控“三電”和車規級芯片為主攻方向,依托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吸引鼓勵國內頭部企業和跨國汽車企業加重在皖研發布局權重,強化以市場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的產業鏈協同攻關。
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多個省份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未來產業有哪些新賽道?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上述《實施意見》列舉了包括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等創新標志性產品。
發展未來產業的意義是什么?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研究員胡擁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于支撐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構筑新型競爭優勢、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先導作用。
“未來產業也成為各地拼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對各地培育新增長點、開辟新興賽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他同時提到,針對未來產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畏難情緒,對未來產業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認為未來產業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一些地方仍然處于觀望狀態,其在未來產業布局上習慣于“買開始下蛋的母雞”的傳統招商思路,不習慣于像從雞蛋開始去孵小雞一樣培育未來產業。
另外,一些地方布局未來產業開始出現“扎堆”苗頭,需要吸取因搶風口“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教訓,避免出現長期戰略短期化、創新資源分散化、產業布局重復化等問題。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未來產業也是2024年各地發展經濟的一個著力點。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布局人工智能與超算、生物制造、生命科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深海空天、通用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布局發展高速飛車、綠色氫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來產業。
內蒙古則明確了五大重點領域、八大方向——未來產業要聚焦低碳能源、前沿材料、未來網絡、空天、生命與健康等五大領域和新型儲能、氫能、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效催化材料、第三代半導體、算力網絡、衛星通信導航、生物育種等八大方向。
此外,上海、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廣東、四川等省市都提到要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其中,浙江、山東明確了具體城市。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產業提質擴量,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支持杭州、寧波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河南、廣東、四川都提到,要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拓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氫能儲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積極開辟新賽道,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實施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謀劃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生物經濟先導區。
焦點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23年9月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
新華社發文解讀稱,強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釋放了以“增強發展新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
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強調,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習近平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是重點任務。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
未來產業是指由重大科技創新推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引領作用,當前處于萌芽期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
未來產業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有現實背景。
目前,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比如,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問題,生產和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都很大等等。
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形成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動能,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歸根結底,就是要在生產力水平上實現更大突破、更大發展。
本版文/本報記者 高語陽 孟亞旭
本版統籌/劉曉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