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跨境物流電商平臺糾紛定分止爭 上海海事法院發布案件審理指南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記者 殷立勤)為順應“互聯網+航運”發展模式的技術創新,近日,上海海事法院舉辦“跨境物流電商平臺糾紛與海事司法服務保障”專題研討會,發布《上海海事法院關于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審理指南》,為跨境物流電商平臺糾紛定分止爭。
《上海海事法院關于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審理指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海上貨運代理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在對多家物流電商企業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形成,為審判人員處理物流電商糾紛案件提供審查要點、審理思路以及責任歸屬的指引和提示。
當下,貨運代理行業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頻繁出現在海事審判實踐之中。傳統的國際貿易貨運代理已經開始向跨境電商全程物流轉型,出現了“海外倉”“門到門”“FBA頭程”等物流服務。上海海事法院在處理跨境物流電商糾紛過程中發現,當下面臨著案由確定、事實查明、法律適用等多方面困境。
為此,《上海海事法院關于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審理指南》緊扣物流電商企業普遍關注的新問題,對跨境運輸貨物報關價格與清關價格不一致下的貨損認定、境外目的港提貨等事項,提供一定指引,并結合管轄、保全、區塊鏈證據應用等要素,進行充實和完善,促進相關案件的適法統一。
上海海事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海事法院關于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審理指南》對物流電商平臺主體精細劃分,將物流運輸服務和電商平臺深入融合,對物流電商平臺的主體進一步細化,明確物流電商經營者、物流電商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等不同主體的概念,所承擔的職能以及相互間的關系。
同時,明確了物流電商經營者的身份識別。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約定以及實際履行行為對物流電商經營者的身份進行識別,以此作為最終責任認定和歸屬的前提。
此外,以身份識別決定最終的責任歸屬。物流電商平臺經營者根據其在履行物流運輸協議中的不同身份,分別承擔貨運代理人、承運人、平臺居間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立足各自的行業實踐,結合自己的工作領域,對上海海事法院完善涉物流電商平臺糾紛案件審理機制、發揮海事司法服務職能、構建良好航運法治環境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