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全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較好完成
中新網12月15日電 15日,國新辦就2023年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會上表示,11月份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工業、服務業、消費、出口這些指標都在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較好完成。
“如何評價11月份的經濟運行,有哪些亮點和積極的變化?”會上有記者提問稱。
對此,劉愛華表示,從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情況來看,隨著宏觀政策效力持續顯現,11月份主要生產需求指標呈現穩中有升態勢,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創新動能繼續成長,國民經濟整體上延續了回升向好的態勢,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打下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生產供給穩步回升。從工業看,裝備制造業支撐增強,多數行業增速回升。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比上月加快2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9.8%,拉動工業增長1個百分點以上。從增長面看,超六成行業、近半數產品增速均比上月回升。從服務業看,接觸型服務業保持恢復,現代服務業平穩增長,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11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9.3%,比上月加快1.6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些服務業的生產指數增速均比上月加快。
二是國內需求繼續恢復。從消費看,出行類商品銷售改善,服務消費潛力繼續釋放,市場銷售增勢良好。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比上月加快2.5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4.7%,帶動作用明顯。1-11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5%,比1-10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從投資看,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高技術產業投資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1-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與1-10月份持平。其中,1-11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長6.3%,比1-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1-11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5%,保持較快增長。
三是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就業形勢繼續改善。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與上月持平,今年以來總體回落。從重點就業群體看,農民工就業改善。11月份,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4%,處于近年來較低水平。核心CPI保持穩定,11月份,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6%,漲幅與上月相同。從累計看,1-11月份核心CPI上漲0.7%,漲幅與1-10月份持平,保持穩定。重點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中有降。
四是國際收支持續改善。貨物出口由降轉增,11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2%,比上月加快0.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1.7%,結束了連續6個月的下降態勢。從貿易方式、貿易主體、貿易伙伴看,貿易結構均保持優化。外匯外儲穩中有升,11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是31718億美元,比上月末增加706億美元,今年以來穩定在3.1萬億美元以上;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比上月末有所升值。
五是創新引領成效繼續顯現。首先表現在高技術產業發展向好。11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比上個月加快4.4個百分點;其中,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6.1%和92.2%。其次,新能源新材料產品較快增長。11月份,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44.5%;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單晶硅等綠色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0%以上。此外,消費新業態較為活躍。1-11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提升到27.5%。網上零售較快增長帶動了快遞行業蓬勃發展,12月初,相關部門統計,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六是安全發展基礎得到鞏固。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今年我國糧食生產有力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實現了總產量、面積、單產全面提升。2023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能源供應保持穩定增長。11月份,規模以上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6、2.6%、5.3%,發電量增長8.4%,均比上月有所加快。煤油氣電平等重點能源品類平穩增長,有效保障迎峰度冬的需要。
“從上面六個方面來看,11月份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工業、服務業、消費、出口這些指標都在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較好完成。盡管當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部分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但綜合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眲廴A并表示,“下階段,我們要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落實黨中央對中央經濟工作的重大部署,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