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團隊揭示5.2億年以來舌形貝演化奧秘
中新網西安3月9日電 (阿琳娜 李琛)記者9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古生物團隊通過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紀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被隨機性地保留下來。
腕足動物舌形貝被達爾文定義為“活化石”,自寒武紀早期出現,歷經了地球動物出現以來所有的磨難和自然災害,尤其是經受了地球最嚴重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繁衍至今。
5.2億年以來,舌形貝一直生活在泥質海底,其殼體3厘米至5厘米,最大不超過十幾厘米,占有的生態空間十分有限,因此也被稱作“草根”動物。
研究表明,五次大滅絕事件中的奧陶紀末期和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對其殼體形態多樣性的影響最大。寒武紀大爆發期間腕足動物已經出現了多種殼體形態,經過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其多樣性進一步增加,并達到峰值。然而,隨后的奧陶紀大滅絕事件使其殼體形態多樣性發生明顯縮減。古生代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使得舌形貝殼體形態多樣性進一步減少。這一演化歷程符合隨機演化理論,即不可推測的特殊性事件,例如生物大滅絕事件,極大改變并重塑了生物群落的演化歷程。
同時,通過多項研究也支持了奧陶紀后隨機演化是主導現代舌形貝演化的外在動力這種說法。腕足動物舌形貝在寒武紀大爆發出現后,經過自然選擇的演化,殼體多樣性得到空前發展。但在顯生宙之后的兩次或多次大滅絕事件中,殼體兩側平直的穴居類群得到了強有力的隨機遴選,自然選擇在奧陶紀之后舌形貝漫長的形態和生態演化中很少或者無法發揮作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