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沉迷網絡小說?更多是年輕人的過分擔憂
無論是老人刷短視頻、還是看網絡小說,都不必杞人憂天,更不能打著為老人好的旗號把老人的觸網權利給“管”起來。
網絡上,不少年輕人陷入對父母癡迷網文的擔憂。近日,“父母沉迷看網絡小說怎么辦”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相關數據顯示,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群體中,50周歲及以上的人群占比已經達23.2%。有媒體走訪調查發現,在所有的老年受訪者中,超5成受訪者表示會讀網文,其中超8成為女性。年輕人擔心老人沉迷網絡小說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有人提議:應效仿青少年保護模式,設置老年防沉迷模式。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年輕人口中父母對網絡小說的“沉迷”,究竟是怎樣一個程度?
依照“中文網絡成癮量表”的評價體系,是否嚴重沉迷網絡(包括網絡小說)有以下五個指標。強迫癥狀:有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和沖動;退癮癥狀:如果被迫離開計算機,個體就會情緒低落、坐立不安;耐受癥狀:必須通過增加網絡使用時間才能在網絡中獲得與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感;人際健康問題:個體因為在網絡中沉溺時間太長而與家人和朋友疏遠;時間管理問題:個體因為在網絡中沉溺時間太長而造成各種事宜被耽誤。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沉迷網絡小說達到以上的某個指標,比如不閱讀就痛苦難耐,每天花費好幾個小時閱讀,甚至因為讀網文影響了身體健康、人際互動等等,那么就需要擔憂,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干預。
可事實上,真正因沉迷網絡而“成癮”的老人是極少數。據復旦大學課題組主辦的《中老年人用網情況及網絡素養調研報告》顯示,受訪中老年人中,40.7%每天上網時間小于2小時,28.4%每天上網2-3小時,17.1%每天上網3-5小時,僅有13.8%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而對于此前廣泛認為的中老年人沉迷短視頻問題,報告也給出答案: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73.1%)每天使用短視頻不超過2小時,且極少存在熬夜使用短視頻的情況。
所以,無論是此前流傳的老人沉迷短視頻,還是如今的老人沉迷網文,更多是從年輕人視角出發的“過分擔憂”,或多或少存在主觀和夸張成分。
真實的情況是,中國老人的上網比例仍不夠高,很多老人仍然被排除在數字生活之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報告,截至今年6月,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為25.8%。在這個數據背后,老人觸網比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互聯網在滿足老人學習、發展、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大有可為。與其從負面解讀父母沉迷網文,不如從正面看待:越來越多老人進入數字生活,享受到互聯網發展的紅利——互聯網加強了他們與社會的連接,豐富了他們的老年生活,提升了他們生活的滿意度,等等。退一萬步說,哪怕父母看網文只是純粹打發時間,也比沉迷保健品養生強。
在樂見其成的基礎上,社會不妨再一起去想想,怎么讓互聯網產品“適老化”,更好滿足老人的使用習慣,并避免網絡成癮等負效應。比如,提供更加友好舒適的體驗、酌情增加閱讀時長提醒等功能,避免老人長時間閱讀增加眼病、頸椎病與肩周炎等的發病率。
也應該看到,老人沉迷網文,不僅僅是因為網文里的世界太有趣,也有可能是老年生活太無聊,子女缺乏對老人的關心、溝通與陪伴。這也是一個提醒,為人子女應該更多關心并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總而言之,無論是老人刷短視頻、還是看網絡小說,都不必杞人憂天,更不能打著為老人好的旗號把老人的觸網權利給“管”起來。相反,應該消弭“數字鴻溝”,讓老人更多地享受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哪怕擔心老人的媒介素養不夠高,也不是采用“堵”的策略,而是讓老人多觸網、多了解,社會多普及宣傳,子女多協助引導,讓互聯網在老人生活里發揮更多正面效應,助力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社會的實現。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從易
(成都商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