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艦系列考古,何以填補中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空白?
中新網濟南3月13日電 題:甲午沉艦系列考古,何以填補中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空白?
記者 趙曉
適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30周年,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迎來收官。
百余年前于甲午海戰中沉沒的各艘戰艦今何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山東、遼寧兩省的文博研究單位,從2013年起持續開展甲午沉艦水下考古研究課題工作。
近十年,隨著沉艦武器彈藥、船體構件、海軍生活物品等各類文物出水,眾多關于甲午沉艦、北洋水師的信息與細節被揭露。
滄海“遺珠”終有現
“在‘來遠’艦上,有一位一等水手叫張長發,一位三等水手叫于盛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澤冰13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2023年7月至9月,在約370平方米的“來遠”艦水下發掘面積里,考古人員共提取文物超1800件。其中,兩塊水手身份木牌、一個鍍銀湯勺均有“來遠”字樣。
早期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顯示,“來遠”艦在作戰時翻扣于海面上。開展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前期,考古人員對灣內各沉艦的保存現狀做過初步評估,原以為“來遠”艦戰后遭日本“扶正”拆解,沉沒區域很可能無任何船體、遺物殘留。
轉機發生在2022年。在“靖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期間,考古人員對各沉艦沉沒的海域進行海洋磁法物探掃測,在“來遠”艦沉沒區域發現明顯的磁異常。
王澤冰回憶說,他們對海床淤泥地層進一步探測,并開展潛水探摸和水下探扎工作,最終確定“來遠”艦遺址分布范圍。
“通過早期資料檢索、物探數據分析,我們基本確定‘來遠’艦的身份,但考古工作具有嚴謹性,以實物為重要依據。3件帶有‘來遠’字樣的文物的出水,為我們推斷沉船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王澤冰說。
王澤冰告訴記者,“來遠”艦是他們尋找的最后一條甲午海戰主力艦,也是十年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的收官之作。2017年以來,山東先后發現發掘“定遠”艦、“靖遠”艦、“來遠”艦遺址。在威海灣“長眠”百余年的3艘甲午海戰主力艦,現已全部揭開“面紗”。
探測技術更精準
甲午沉艦遺址的水下調查發掘,面臨沉艦破壞嚴重、海況較為復雜、能見度差等諸多挑戰。置身茫茫大海中,考古人員如何準確把握水下遺存點的位置?
王澤冰舉例說,在探尋“靖遠”“來遠”兩艦時,他們使用海洋磁力儀,在大區域范圍內鎖定磁異常明顯位置,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探測。
當發現異常變化,考古人員會用淺地層剖面系統,重點探測淤泥中掩埋的遺跡或者遺物,最終鎖定沉艦遺物分布區域。“這樣基本擺脫‘大海撈針’式的做法。”王澤冰說。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也會遇到體型較大的遺物。王澤冰稱,他們會聯合專業打撈部門,借助打撈部門的技術,用浮力帶或起吊機將炮彈、裝甲板等大型遺物打撈上岸。
十年考古填空白
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工作,被業內評價為“填補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
在王澤冰看來,近現代沉船的研究領域比較寬泛,不僅包括甲午海戰,還涵蓋一戰遺存、民間海難船舶等。“通過甲午沉艦系列調查工作,我們積累和總結出一套開展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調查的技術方法,為今后探尋同時期或同類型水下文化遺存提供經驗借鑒。”
上述調查工作的開展,也讓考古人員掌握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了解到更真實的甲午作戰細節和海軍生活狀況。“這些都是歷史文獻中無法深入記載的細節,為深入研究甲午海戰提供新材料。”王澤冰說。
王澤冰透露,未來兩年,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將陸續推出“定遠”“靖遠”“來遠”三條主力艦的水下考古調查報告。“今年計劃開展紀念甲午戰爭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水下考古成果展,公眾有望近距離參觀北洋水師各艦的出水文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