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春: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三明市市長李春日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沙縣小吃是南遷的漢人運用祖先的烹調手藝與當地節俗相結合的一種飲食文化。源于漢晉,承于宋元,盛于明清,名于當代,被譽為“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作為受歡迎的國民小吃,沙縣小吃在歷史演變中,主動適應群眾需求,在不斷融合發展中博采眾長,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現保留有小吃品種110個,其中“中華名小吃”39種、“福建名小吃”63種,福建名菜10個,中國名菜3個。
李春介紹,作為一項重要的富民產業,沙縣小吃的發展受到三明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舉措。截至2023年12月,沙縣小吃全國門店已超8.8萬家、年營業額超550億元,輻射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就業人口30余萬人,成為全國知名的小吃品牌。與此同時,它也有力推動了農業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餐飲服務以及特色旅游等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沙縣城鄉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至2023年的40537元。
沙縣小吃的“年輕態”
自1997年出臺第一份專門支持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的政策,經過近30年的發展,沙縣小吃產業在一代代創業者的不懈努力中得到傳承發展。
李春表示,當前,第一代從業者已近花甲之年,現在第二代、第三代創業者正傳承接續,這些從業者基本上在35周歲上下,占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二。
“沙縣小吃從業人員的年輕化,也賦予小吃產業更多的‘青春氣息’。”李春舉例說,更多青年從業者樂意加入沙縣小吃標準化門店的建設,整齊的桌椅、明亮的空間和規范化的服務,重塑了消費者對沙縣小吃的形象;許多見證過父輩辛勞的二代、三代創業者,也開始投身到小吃技能培訓、食品加工配送、小吃文化推廣等領域,成為推動沙縣小吃繼續發展的主力軍。
圍繞年輕人從事沙縣小吃的創業就業需求,當地聚焦技能培訓、資金保障以及產品供應等突出問題,努力為創業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比如,出臺政策支持開展小吃技能培訓、創業指導,幫助從業人員提升創業能力;協同金融機構,推出創業貸、裝修貸等特色小微貸,解決創業資金問題;同時,通過建立聯絡處等組織體系,開展常態化的指導幫扶,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不過,李春介紹,沙縣小吃業近些年也面臨一些困難問題。比如,小吃原輔材料供給的規模化產能不足,小吃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小吃產業鏈延展不夠、數字化管理及市場運營能力不強等。為此,三明市將沙縣小吃納入全市重點打造的11條特色產業鏈,全力推進小吃產業向“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方向發展,統籌推動實施小吃原料基地建設、產業跨界融合、小吃文化傳承保護、數字化升級、消費場景塑造、標準化提升、海峽兩岸小吃融合發展、國際化拓展等八大行動,努力應對小吃產業發展壯大面臨的難題。
比如,在標準化方面,他們從產品生產、制作技藝、門店經營管理等方面入手,先后制定了沙縣小吃拌面、扁肉、燒麥等22個產品生產團體標準,以及《沙縣小吃餐飲門店經營規范》福建省地方標準等,推動實現從原料種植、生產加工到門店經營全流程標準化,既把好食品“安全關”,也打造沙縣“好味道”。
去年5月22日,由商務部主辦的首屆小吃產業發展現場會在沙縣區召開。“我們也真誠希望,能夠深化與各地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全國小吃產業高質量發展。”李春說。
小吃牽動大改革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李春說,長期以來,三明始終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開放的眼界,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目前落地了20多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其中,沙縣區近年來也先后承擔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鎮試點,以及國家農村改革實驗區農村閑置農房盤活利用和促進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制度創新等全國性改革試點任務。
“小吃牽動大改革。”李春說,沙縣許多改革的推動,都有沙縣小吃的“影響”。
沙縣小吃的迅猛發展,帶動全縣近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在外經營,農村大量田地、林地失管。為此,當地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家庭農場培育機制等,不但讓外出的小吃從業者能夠放下包袱安心經營,也使閑置的資源通過流轉得到了有效利用,增加了外出農民的收入,得到了群眾的擁護。
外出經營小吃讓農民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帶回了大量資金,促進了耕地、林地規模化流轉,為沙縣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工作、并成為全國試點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改革的推進,也進一步為沙縣小吃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李春認為,從沙縣的改革案例可以看出,許多改革都是從事關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小切口”著手,逐步向體制機制深化,向系統化、集成化拓展,“不僅得到了群眾的有力支持,推動了各領域、各系統的工作,也為三明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帶動更多老區人民增收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提出“地瓜經濟”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它的根莖還是在這塊土壤上。沙縣小吃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其“溢出”和“放大”效應也反哺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沙縣,有許多優秀的村干部曾經當過沙縣小吃的店主。”李春表示,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們對小吃產業的發展、家鄉的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強烈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三明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啟動實施“人才回引”工程,鼓勵各類人才投身到鄉村振興和地方產業發展中。2021年,沙縣區出臺人才回引九條“硬舉措”,大力回引在外鄉賢和大學生回村任職,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一系列的舉措吸引了一批有擔當、有能力的青年沙縣小吃業主返鄉創業或者擔任村干部。”李春舉例說,“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松,就是較早一批走出沙縣到外地經營小吃店的年輕人,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回到家鄉,又成為村干部。
小吃帶動大產業。以沙縣小吃原輔料需求為基礎,沙縣區建立中藥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種養基地約6萬畝,建成林下種植基地3萬畝;沙縣小吃三產融合示范園吸引入駐企業27家,帶動沙縣區92家食品企業全品類生產、規模化升級;沙縣小吃每年還吸引500萬人次以上觀光旅游,推動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20億元。
李春表示,從起步階段的“小作坊、夫妻店”式的低端粗放經營,到新時代“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信息化”的集約發展,從“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夾縫中求生存到“面條作鋼筋、扁肉作磚頭”建起高樓大廈,沙縣小吃一路走來,既有準確定位、精準契合市場需求,也在于三明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沙縣小吃作為特色富民產業,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三明考察調研時指出,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業。“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李春表示,三明市將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抓謀劃、建機制、搭平臺、強服務,推動沙縣小吃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特別是2021年1月,《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出臺,明確支持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支持發展沙縣小吃等特色富民產業。三明將把握重大歷史機遇,用好用足滬明對口合作、新時代山海協作等利好政策,引導沙縣小吃繼續朝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推動全產業鏈健康有序發展,全力讓沙縣小吃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帶動更多老區人民增收致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