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青春的盛會 一個學校體育的新起點
11月5日晚,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活力四射、激情迸發的開幕式為學青會的青春特色做了鮮明展示。全國兩萬余名學生、青少年、青年運動員,將在本屆學青會39個大項、51個分項、805個小項(校園組370個、公開組435個)的比賽上,展現拼搏的風采、青春的力量。學青會的創立和舉辦,是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和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這項新生的學生賽事從創辦伊始,就頗受各界關注。學青會能否打造為全國學生賽事的龍頭,以帶動更多校園比賽的發展?無疑使命在肩、意義重大。
兩大賽事合體旨在深化體教融合
雖然是第一屆學青會,但往上追溯,學青會的前身卻不簡單。學青會的誕生,來自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第十一條寫明:合并全國青年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改稱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由教育部牽頭、體育總局配合,組別設置、組織實施、賽制安排等具體事宜由組委會研究確定。
在這份《意見》印發之前,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青運會”),于2019年在山西舉行,并成為最后一屆青運會。之后的2021年,在青島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運會”),成為最后一屆學運會。原定2023年在廣西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也成為青運會與學運會合并后的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
如果繼續從全國青年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的舉辦歷史往上追溯,全國青年運動會的前身為全國城市運動會。從1988年舉辦第一屆起,至2013年的第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更名為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而全國學生運動會則是由創辦于1973年的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舉辦了11屆)與創辦于1982年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舉辦了9屆)合并而成,2014年在上海舉行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與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合并之后的第12屆全國學生運動會。
無論是前身為城運會的全國青年運動會,還是前身為中運會、大運會的全國學生運動會,其參賽主體均為青年和青少年。2019年全國第二屆青運會的參賽運動員要求為年齡在25歲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運動員。學生運動會的參賽運動員則要求為在校中學生和大學生。因此,全國青年運動會與全國學生運動會的參賽主體有很大的相近性。原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認為,“青年運動會、學生運動會在我國原本就都有,現在把青運會和學運會按照相關文件精神組合起來,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體現了體教融合,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的青少年體育和學生體育正走在有機結合的發展方向上。”
原先的全國青運會是屬于體育系統的賽事,全國學運會屬于教育系統的賽事,兩項賽事雖然參賽的運動員基本上都是同齡人,但兩項賽事之間卻又涇渭分明。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院院長、云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王宗平認為,“學青會的創辦是從頂層設計上,讓兩個原本屬于不同系統的賽事走到了一起,以賽事為杠桿,來推動體教融合的深化。”
學青會真正的融合仍在路上
從本屆學青會的賽制仍能看出這項賽事是由全國青運會與全國學運會合并而來的影子。本屆學青會設立公開組和校園組兩個組別,其中,公開組沿襲的是原青運會的代表團組團方式,以城市為報名單位(或直轄市的區),參賽隊伍主要由體育部門組隊。校園組則沿襲原學運會的代表團組團方式,以省級行政單位為組團單位,部分比賽項目進一步分大學組、中學組,參賽隊伍主要由教育部門組隊。所以在本屆學青會上,公開組與校園組仍有著較為明顯的界限。
“學青會所體現的體教融合的方向毋庸置疑,但體教融合的過程仍在進行之中。”鐘秉樞表示,“所以,大家也能看到,本屆學青會上公開組、校園組的劃分,分別對應著過去的青運會、學運會。兩個賽事雖然合并了,但尚未完全融合在一起。”
鐘秉樞說,“畢竟,學青會的創辦來自2020年體育總局與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發布之后,留給賽事運行的時間比較短,無論是體育部門還是教育部門都還沒有讓兩個賽事完全組合在一起的更好辦法。因此,本屆學青會設立公開組、校園組兩個組別,兩個組各自沿襲青運會、學運會的賽制也就成了眼下最好的辦法。”
至于下一屆學青會應該是什么樣子,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也還在探討之中。
但以上狀態只是暫時的。鐘秉樞認為,學青會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徹底消除公開組、校園組兩個組別,從而打破參賽運動員是什么身份、來自哪個系統的界限。鐘秉樞說,如果學青會有分組,也只是部分項目需要按照學生賽事的屬性進行運動員年齡(中學組、大學組)的劃分。
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再有學生運動員還是運動員學生的身份差異,這也是深化體教融合和推進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無論是現在由體育系統培養的青少年運動員,還是由教育系統培養的學生運動員,都應該是運動素質與文化素質兼備之人。
“為什么我國一些地方的基層體校出現了招生難的困境,就是因為如果孩子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沒有足夠重視文化教育,家長們也是不答應的。”王宗平表示。從2024年開始逐步施行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新的招生辦法,大幅提升了對體育特長生的體育特長和文化素質的要求,也表明學訓雙優將是對學生運動員的基本要求。
在2020年10月由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寫道:深化體教融合,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為學生縱向升學和橫向進入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激勵機制。
未來,學青會的分組呈現怎樣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也能看出體教融合從進行時向完成時的進展。
學青會也需要不斷打造自身品牌
首屆學青會已經吸引超過兩萬名運動員參賽,這個數字遠高于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運動員人數。可以說,就學青會的規模而言,它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舞臺。但學青會的舞臺還不止于此,學青會作為全國學生體育賽事的龍頭,它的影響應該遠遠超出賽期的這10天和參賽的兩萬余名運動員的范圍。
“我們要看到學青會背后是學校體育人才培養的‘一條龍’,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王宗平說,“賽事是杠桿,因為你有什么樣的競賽體制、什么樣的競賽項目,直接影響到學校對這些運動項目的開展和人才的培養。”
“目前看,學生賽事對學校體育的推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王宗平認為,“對文化課考試考分的追求,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學生、家長、學校。‘雙減’之后,廣大中小學生確實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運動,但初三、高三年級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仍不容樂觀,學生體質的整體情況依然亟待加強。從這個角度說,學青會作為學生體育賽事的龍頭,在提高學生體育賽事影響力,進而帶動學校體育發展上,肩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學青會也需要不斷打造自身的品牌,成為能夠吸引廣大學生積極關注和參與的屬于學生自己的體育賽事。”鐘秉樞建議,“學青會雖然賽期不長,但是影響力不應該局限在賽期的這10天,而可以覆蓋3年、4年,比如通過學青會的預選賽、資格賽、積分賽,從省、市往下一直延伸到校際比賽、班級比賽。”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也要求“教育、體育部門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跨區域(縣、市、省、國家)的4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校內比賽,周末組織校際比賽,假期組織跨區域及全國性比賽”。鐘秉樞認為,學青會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文件精神,打造為在全國學生群體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讓賽事走近學生,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才能落實學校體育的“教會、勤練、常賽”,讓更多的學生從接觸運動到參與運動,最終愛上運動。
學青會的創辦和舉辦進一步體現了我國深化體教融合的決心,也體現了國家優先發展青少年和學校體育,堅持體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體魄與人格并重,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學校體育前進方向。
本報南寧11月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