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讓更多古城“強筋健骨”
【新聞隨筆】
作者:李廣春(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強勁的文旅復蘇讓更多古城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繼淄博爆紅網絡后,黃山古村落、成都寬窄巷子、揚州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等古城區在金秋時節再度成為熱點。
古城濃縮了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精華。在這里,名人故居散落其中,商號會館遺跡尚存,私家園林小巧玲瓏,百姓生活井然有序,外地游客絡繹不絕,文藝范與煙火氣美美與共。
像珍惜生命一樣保護古城,是時代賦予的職責。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是抓古城工作的總體思路,在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延續古城空間格局、維護古城特色風貌、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營造文化氛圍等各個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當前,許多古城的歷史文化街區不遺余力抓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工作,做到綜合施策、張弛有度,一時成為年輕人議論的時尚話題、網絡傳播不斷出圈的輿論熱點、各地游人深度體驗的打卡地標。究其原因,是深諳生意之道的商戶活躍了古城的氛圍,是方興未艾的經濟成就了古城的煥新。
誠然,古城經濟不可能像新城區的樓宇經濟那樣產出大,也不會像開發區的規模經濟那樣氣勢足,古城經濟就是服務居民和游客的草根經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若能充分依托區位優勢、發揮聰明才智、因地制宜發展,那么,店不論大小、業不分高低,能過得好就是好樣的。其實,古城經濟發展也具有階段性。現存的業態解決了有與無的初級問題,而古城產業振興則是奔著業態好與更好的追求而來的。只要認真研究產業振興規律,抓住產業振興關鍵,持之以恒抓下去,終會大見成效。
古城產業振興的研究不能就事論事,必須著眼于整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找到發展的竅門。隨著老城的有機更新、新城的經濟崛起,古城產業會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勢,循序漸進調整業態,以智力服務為主的知識經濟有望突破,法律、會計、稅務、監理、設計、文創等新業態有望形成,能夠一改過去小低散弱的結構,形成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如此,一方面,古城產業可以受到新城強勁發展勢頭的反哺與老城公共服務健全的支撐;另一方面,古城產業振興帶來的好風評也會擴大城市影響力,有助于招商引資和項目落戶,更好推動老城和新城的提升。
堅持保護底線的合理利用,是古城振興的關鍵。成功的經驗表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是一句空話。只要利用得當,古城保護就會更有力、更有效。古城里的社區、街區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大景區。這個景區最亮眼的是文化、最活躍的是經濟、最感人的是體驗。有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同一時段的人流量與開發的景區不相上下,再次證明古城就是一個投入少見效快的大景區。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古城,則產業振興大有可為。
正所謂事在人為,古城產業振興離不開人。留得住本地人,引得了愛時尚的年輕人,招得到有志于創新創業的能干人,方能讓古城更有活力、更有朝氣。有了這些人,再通過環境優化、載體打造、空間提供等措施,為他們創業創新提供條件,那么經濟就會逐步有起色。當然,這些條件是互利互惠的,眼前的優惠條件是為了產業的長期培育和持久的發展回報。古城的招商選資政策、準入門檻設置、優勝劣汰機制、項目落地服務等,都得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只有形成項目源源不斷進入、產業升級遞次推進、業態環境逐步成熟的整體趨勢,才能將古城的產業筋骨做強。
政府引導、基層創新、社會參與、市場有為、居民配合,古城的一身好筋骨又何愁練不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不會是一句空話,人文經濟學的探索也就大有文章可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更為生動的展示。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