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基本形成便民利民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
本報北京9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9月1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舉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專題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印發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在會上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已基本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并形成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化機構等多元參與的公共服務工作格局。
王培章指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既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印發《實施方案》,就是為了實現政策普惠公平、服務普惠可及、數據普惠開放,促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覆蓋更廣、效能更高、服務更好、體驗更優,“讓想創新的人有公開便捷的路徑找到公共服務,讓能創新的人有公平均等的機會享受到公共服務的政策紅利”。
王培章舉例,在推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多元化方面,《實施方案》要求加強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到2025年,全國范圍內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覆蓋率提升至50%以上。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建設適應本地區創新發展需要的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同時,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重要網點建設,積極參與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和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建設。到2025年,國家級重要網點達到550家以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推進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TISC。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