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助力侗族非遺走出大山
90后侗族女孩石賢來自貴州從江,是侗族服飾非遺傳承人,也是貴州省政協委員、貴州之美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創新創業兼職導師。
她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既是從這片大山走出來的侗族兒女,也是從城市回來發展非遺產業的青年帶頭人,身上兼具著傳統的烙印與現代的活力。
2013年,這個寒窗苦讀十余年的侗族女孩考上了南京財經大學,卻不想家庭突遭變故,一時陷入困境。在政府、學校、公益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懷下,石賢終于圓了大學夢。
走出大山的經歷,讓石賢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更加領會了家鄉民族文化的獨特與珍貴,看著那么多珍貴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藝正快速消失在時光的長河中,她下定決心要為家鄉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大學畢業后,石賢決定回鄉創業,從事民族非遺創意產品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推廣工作。
創業初期,為了組建生產團隊,石賢到村里一家一戶開導動員,希望能帶動更多的貧困家庭加入手工刺繡產業。
同時,通過面向當地農村婦女免費開展非遺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非遺產品制作水平,實現高標準品控。
為了鼓勵村里婦女來參加培訓,一開始每人獎勵40元,大家來打個卡坐一坐就走了,并沒把刺繡當回事。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繡了一輩子花,也只能給家里添幾件衣裳,這些繡品最終會靜靜地消失……
后來,石賢在每次上課前,先給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參加展會、宣傳推介非遺手工產品的視頻和照片,講述大山里的繡品如何經過創新設計賣到世界各地的故事,讓婦女們對自己的傳統手藝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同時,她還設立“獎學金”和人才發展機制,表現最好的繡娘能獲得額外獎勵,同時可以簽約公司成為駐店手藝人,除承接訂單外還能獲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請傳承人認證等發展機會。大家熱情高漲,你追我趕地學習創新技能,常常過了下課時間還“賴”在教室里不走。
把激勵機制設計好,渡過沒有產出的培訓階段,接下來繡娘們接上訂單,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就這樣,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慕名而來,加入“非遺+扶貧”的事業當中,政府也給公司提供了各項優惠政策,共同推動貴州民族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刺繡做出來,要賣給誰呢?”石賢回憶道,“這是當時很多人的疑慮。”
為了積極向外界推介貴州非遺產品和民族文化,石賢想到借助抖音、小紅書等流量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感受貴州獨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風情,同時將非遺手工產品推廣到電商平臺、線下景區店、特產館進行銷售。
有時石賢也會感到壓力很大,這不是一個掙快錢的行業,甚至很容易陷入為了一腔情懷而入不敷出的境地。
“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謹慎,始終堅持穩扎穩打。畢竟幾百位繡娘因為我而對非遺產業滿懷期望,我首先要讓企業成長發展好,才能帶動更多人致富。”
剪紙、刺繡、蠟染、銀飾……繡娘們飛針走線,專注而嫻熟,一件件產品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下誕生、上架。“這些繡娘織女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同時,每天拿出2到3個小時手工制作,年收入也能達到萬元以上。”
為充分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實現非遺奔小康、文化致富路,今年,石賢帶領團隊在江蘇省南京市5A級景區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了“從黔故事”貴州非遺館,這也是由貴州本土非遺企業自發創建的黔貨出山品牌館。
“我們希望以開放式民族文化會客廳的形式,聚焦貴州民族非遺與特產好物,深度鏈接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客源市場,積極促進東西部文化、經貿交流合作,助力黔貨出山,向世界分享貴州之美!”
談及未來展望,石賢堅定認為要做好貴州特色文化窗口,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民族文化新傳人。“講好非遺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是我給自己定下的奮斗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