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發展成“方案” 讓湘西傳統村落“活”起來
在鄉村,怎樣在保留民居建筑和傳統風貌的同時,盡可能地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這是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文斌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的課題。
2016年,文斌為了寫博士畢業論文,開始了她對湖南湘西傳統村落的研究。8年來,她調研過的村落總數超過20個,湘西傳統村落調研隊伍也從她一個人發展成了一群人。
每次調研,文斌和學生都要先做許多工作。出發前,他們要先從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選擇具有代表意義的村子,然后提著無人機和裝有GPS定位系統的器材找路進村。
到了目的地,團隊成員會先用無人機把整個村子“飛”一遍,然后分成3組找當地的村干部、村民深入交流村落的具體情況,爭取進入傳統民居內部考察的機會……大到村落附近的山水地勢,小到房前屋后械斗留下的孔洞、隱蔽的逃生通道,都是他們調研的對象,他們對一個村落的調研往往要持續數日。
除調研活動外,團隊成員還要學習使用地理數據分析系統,拓寬自己人類學、民族學等方面的知識。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業大學,我希望學生能夠學農、知農、愛農。”文斌說,在學校的教學中她發現,提到鄉村振興,許多同學積極性不高,“來自農村的同學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越過了‘龍門’,就不愿意再回鄉村;那些來自城鎮的同學又認為鄉村不適合自己更好地發展”。
在對湘西傳統村落的調研中,那些從未在鄉村生活過的學生走進鄉村、走近農民,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好好地感受了一把鄉村的魅力。那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也對家鄉有了新的認識。
“我在參加調研之前也不知道那些傳統建筑內部的格局是什么樣的。”來自土家族的姑娘彭思文說。
小時候,她經常隨父母回老家,雖然比其他參與調研的同學更熟悉湘西傳統村落,但這次卻是她第一次從專業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家鄉。
“要首先認可鄉村,完成一種情感的植入,再從行動上去改善鄉村的樣貌。”文斌說。
彭思文畢業后考上了園林局,她“希望參與到鄉村振興和傳統村落保護相關的工作中去”。
對文斌來說,這一點對自己也同樣適用——多年的調研讓她對湘西傳統村落的認識從“論文”發展成了“方案”。
“我們曾經去過老家寨村,那里已經整體搬遷到了安置點,原址上還零零散散地住著一些人家。”文斌回憶。
老家寨村建在陡峭的半山坡上,沒有路能夠直接修進村里,磚頭、木材都要靠村民背著背簍人工搬運,整個村基本都是土坯房。傳統房屋給村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房子里大都是旱廁,洗澡的地方沒有現代化的洗浴設施,一到冬天,村民們常常會因為洗澡被凍得瑟瑟發抖。
另一次,文斌的團隊去了矮寨大橋下的矮寨村,那里呈現出的完全是另一副模樣。寬敞的村部廣場被改建成了停車場,進村要收取100元的門票。路上行人寥寥,道路兩旁卻都是改造成客棧的吊腳樓,街邊的店家用擴音喇叭大聲吆喝,賣著流水線生產出的工藝品。
相似卻命運不同的村落讓文斌開始思考,這些傳統村落的未來發展問題。
“我們調研時,發現了一個建在懸崖上的村落,叫齊心村。那里自然環境很美,到了夏天很清涼,是個天然的‘氧吧’。”文斌帶著學生在湖南省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上提出了在齊心村里建設康養旅居項目的想法,希望能夠通過康養旅居帶動村落的經濟。最終,該設計獲得了二等獎。
“接下來的5年時間,我可能會把重點放到活化利用傳統村落的研究上去。”文斌說,“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些途徑,真正幫助這些傳統村落發展。”
孫藝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