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 | 全國人大代表王曉菲:“紡織女工”擦亮中國制造金字招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紡織技藝,從古時手工織布紡紗,到如今機器代替傳統手工,來自山東的“紡織女工”王曉菲用手中絲線將中國紡織的過去與未來串了起來。
2003年,王曉菲從紡織技校畢業后,一直從事紡紗工作,如今,她已在德州恒豐集團細紗車間已經工作了20個年頭。
在車間里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紡織廠環境差、噪音大、三班倒,到處飄著微小的“棉花毛毛”,到了夏天,車間內更是高溫高濕。
“我回家也曾給家里發過牢騷,也埋怨過工作累。”王曉菲說,每當懈怠的時候,她看著優秀的同行憑借出色的技術引領行業的例子,讓她繼續堅持了下去。通過五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王曉菲在2008年的全國技能比賽中等到了機會。她從公司、全市、全省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并最終拿到了全國技能比賽的冠軍。
在這個古老的行業中,王曉菲并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為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緩解同事們的勞動強度,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經過兩個多月的反復研究、試驗,創造了“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
“當時我們突破了傳統的正向抵管接頭法,看似簡單的操作,應用之后,我們一個車間的43臺車每班用工減少了6人,但產量增加了一噸多。同時,紗線斷頭率也降低了近五成。”王曉菲說。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王曉菲說。
2018年1月,王曉菲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這讓她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心中的責任更大了。
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對王曉菲而言,代表履職是一項完全陌生的工作。“我還記得,第一年參加全國兩會的時候,我通過向‘老代表’學習、閱讀相關書籍等方式學習怎么搞調研,怎么寫調研報告,如何審議各項報告。原來自己只關心自己這個行業,做了人大代表以后,我開始讓自己了解更多的行業,努力學習法律和政治知識。”
出身基層,王曉菲也有自己的優勢。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更能了解、理解一線技術工人的難處。這些年來,她更是走訪了近百家企業和社區,深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2019年,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她開始從事技能培訓工作。她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員工,他們之中有的獲得了省勞模,有的被評為首席技師。
然而,在培訓過程中,她發現許多一線的員工干了好多年,雖然經驗十分豐富,技能也很高,但是沒有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渠道。
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一方面關系到工人的待遇,另一方面,也關系到學習和晉升的機會。而在當時,紡織領域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掌握在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手中,企業還沒有發言權。
于是,王曉菲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加快完善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的建議。2020年,人社部印發通知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同年底,山東人社廳印發《山東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評審“直通車”暫行辦法》,王曉菲的建議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和回復。2021年她所在的公司獲得了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雙資質。
“通過自主評價,我們為1000多人解決了技能等級認定問題,他們拿到了技能補貼,待遇提升了,獲得感強了,干勁兒也更足了。”王曉菲說。
5年過去了,回顧自己的履職經歷,王曉菲坦言,自己也有一些遺憾。“疫情這幾年,我調研的機會比上一屆代表要少一些,有一些工作不得不通過線上完成。”
如今,王曉菲已不再是當年的“懵懂新人”,她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更多了。“從今年開始,我要更加貼近人民群眾,更深入地走進各行各業一線工人當中,了解大家的心聲。”
說起今年兩會關注的問題,王曉菲表示:“一個是希望國家可以更加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讓一線工人的職工文化深入人心。另外,也希望社會各界更加重視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包括技術人才的就業問題、待遇問題等等。”
記者手記
“手舞銀絲織彩夢”的代言人
葉雨婷
初識王曉菲,是在去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她在大屏幕里,身穿一套淡粉色西裝,講到自己首創的新紡織技術手法時,她用手熟練地向攝像機演示了一遍。
紡織工人這個詞似乎離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非常遙遠,但他們卻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網購衣物一件件快遞到家中時,我們似乎都已經忘記,每一個線頭、每一個接縫,都留著紡織工人們的心血和汗水。
她說,“近20年的車間一線工作經歷讓我認識到,工匠精神既存在于‘高、精、尖’的產業和領域,也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車間里發光出彩。”這讓當時身在現場的我深受觸動:全國人大代表這一群體,來自各行各業,而王曉菲正是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張“中國紡織”的形象照。
在采訪過程中,王曉菲總是謙虛地說,作為人大代表還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自己對法律知識了解得不多,也在不斷地補課。但事實上,她關注的那些工友們工作生活的一件件小事、瑣事,正是民眾期盼、促進行業發展的實在事。
作為新時代的紡織女工,王曉菲們是“手舞銀絲織彩夢”的“經緯構造者”,他們用創新和努力擦亮中國紡織制造品牌,也期待更多的青年技術人才加入這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老又現代的行業中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