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通過技術手段保存“萬人坑”侵華罪證
新華社長春12月12日電 題:科研人員通過技術手段保存“萬人坑”侵華罪證
新華社記者張博宇、孟含琪、司曉帥
13日是第9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內各地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以各自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多萬同胞和更多在這場侵略戰爭中無辜死難的同胞。
公祭日來臨前,吉林大學的科研人員再次來到位于吉林省遼源市的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對館內的遇難礦工遺骸進行新一輪的防腐處理工作。
東北地區是日本侵華時期最早淪陷的地區,擁有全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分類最完善的日軍侵華時期的各類“萬人坑”罪證遺址。據初步調查,東北地區有“萬人坑”遺存5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余處。
“遼源礦工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礦工墓。日本侵略時期,在這里死難的中國同胞約有8萬余人。”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文物管理員劉宏穎說。這里是日本侵略東北、瘋狂掠奪煤炭資源、奴役殘害中國勞工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吉林省境內重要的涉日遺存之一。
多年來,為了向參觀者展示“萬人坑”遺址的原貌,遺址中的遺骸被整理好后采取了直接在遺址中進行展示的方式。但長期暴露在空氣當中也為遺骸的保護帶來了難題,一些遺骸已經出現蟲蛀風化現象。
自2015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張全超教授團隊為這項保護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7年來,他們多次赴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對全館197具完整遺骸和20余具零散遺骸進行了法醫考古信息采集和遺骸的防腐處理。
“這對于遺骸的長久保存和直觀展示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通過法醫考古學鑒定得到的信息,也為我們場館更好地展示這段侵華歷史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提供了更多權威的解讀。”劉宏穎說。
此外,為了讓“萬人坑”侵華罪證長久保存,科研人員還采取了保護與研究并行的方式,將法醫考古學研究理念應用到遼源礦工墓等“萬人坑”遺址的研究和保護當中。
張全超教授團隊在保護“萬人坑”內遺骸的同時,通過重要個體DNA樣本的采集提取等方式,對遇難遺骸進行創傷、病理、死因分析和綜合研究,建立完整的國際化信息數據庫。用科學嚴謹的數據化,將此類歷史罪證長久保存下去。
目前,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該團隊正不斷推動新的技術應用到更多的“萬人坑”等歷史罪證遺址的保護和研究當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上海:自12月13日起,全市疫情風險區“清零”,全市實施常態化防控措施
- 上海:除特定場所外,不再要求查驗“隨申碼”掃“場所碼”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機構可在線開治療新冠的處方
- 中央軍委印發《關于軍隊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
- 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 實現增產豐收
- 供需總體平穩 結構轉型加速——2022中國經濟觀察之能源篇
- 只咳嗽發燒算無癥狀嗎?“陽”過一次還會再“陽”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家解答防疫熱點問題
- 兒童如何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北京兒童醫院專家詳解
- 應對奧密克戎 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尤為重要
- 感染者居家治療期間該怎么做?如何科學合理用藥?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