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華南傘頂蓋遺址研究:古人類延續近10萬年 石器技術演化復雜

發布時間:2022-11-17 10: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古人類的演化、擴散與石器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傳統觀點認為,中國南方地區在更新世(距今約260萬-1萬年)以來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流行的是以簡單、粗放的大型礫石石器為主的技術體系。不過,中外學者對湖南澧水流域的傘頂蓋遺址進行多年系統發掘和持續研究最新發現,華南古人類在該遺址生活延續近10萬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術演化具有區域性和復雜性特征。

  這項揭示華南古人類及其石器技術如何演化、發展的重要研究成果論文,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李浩研究員聯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意愿副研究員、臨沂大學于祿鵬教授、汕頭大學涂華副教授、西北大學張玉柱副教授及美國、南非的國際合作者共同完成,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發表。

  傘頂蓋遺址3個文化層古人類延續近10萬年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李浩研究員1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介紹說,現代人起源、演化及其全球性擴散,一直是學界關注并探討的重大科學問題。近年來,隨著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興起,科研人員在揭示現代人擴散的具體機制與過程,尤其是現代人與不同區域本土人群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取得許多新的認識。

  這一趨勢對中國地區的現代人起源研究也產生很好的推動作用,并涌現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具體到華南地區,近年來在廣西、湖南等地的洞穴遺址中發現重要的晚更新世早期的現代人化石,引起學界對南方現代人起源研究新的討論和思考。

  2017至2019年,合作團隊對湖南澧水流域的傘頂蓋遺址進行系統發掘。該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是一處河流階地型曠野遺址。遺址文化層厚度近2米,可細分為4個層位:第1層為耕土層;第2和第3層為均質紅土層,分別相當于上文化層和中文化層;第4層為網紋紅土層,相當于下文化層。

  光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古人類占據傘頂蓋遺址的時間從距今約9.6萬年開始,持續至距今約1.3萬年。地層特征及沉積物粒度、磁化率、常量地球化學元素和微形態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傘頂蓋遺址文化層堆積以近源的風成作用為主,總體上表現出風化強度高、偏暖濕的氣候環境背景。另外,從石制品分布密度來看,人類活動強度在第2層(距今約3萬年以來)有較為明顯的降低趨勢。

  傘頂蓋古人類打制石器有一定計劃性和組織性

  李浩指出,石制品技術分析顯示,傘頂蓋遺址中、下文化層(即第3、4層,距今約9.6萬-3萬年)同時存在兩套不同的技術操作序列:一是采用粗顆粒石英砂巖原料,生產大石片毛坯和手斧類大型工具的技術序列;二是采用隱晶質燧石原料,生產小型石片和小型石片石器的技術序列。前者表現出典型的阿舍利技術特征,即具備系統的大石片剝取技術以及有目的的大型工具修型技術,但這些產品在石制品組合中的比例明顯偏低。后者以單面向心剝片石核、較高比例的使用石片以及各種類型的小型石片石器為特色,在石制品組合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單面向心剝片石核的一面為帶有凸度的自然礫石面,另一面為向心剝片的工作面,兩個面多呈現不對稱的空間幾何形態,指示當地古人類在打制石器時,有一定程度的計劃性和組織性。

  相較于中、下文化層,傘頂蓋遺址上文化層(第2層,距今約3萬-1.3萬年)的石英砂巖比例有所減少,燧石比例更高(79.4%);同時,手斧類大型工具完全被小型石片石器取代。整體來看,傘頂蓋遺址從下至上的石器技術盡管存在一定的變化趨勢,但這些變化并非根本性的革新,更多體現出的是較強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傘頂蓋遺址石器技術的歷時性發展模式,很可能指示了當地人群連續性的發展和演化。

  他表示,從宏觀的區域視角來看,傘頂蓋遺址所在的澧水流域(長江中游支流),在中更新世階段表現為典型的阿舍利技術面貌(以虎爪山遺址為代表),比如,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巖和石英巖等粗顆粒原料為主,缺少對燧石等優質硅質巖類的偏好和利用;大石片和手斧類工具是石制品組合中的主要類型。到晚更新世早期(以傘頂蓋、烏鴉山遺址為代表),阿舍利技術產品仍然存在,但其比例已經顯著降低;同時,出現對優質燧石原料的大量開發和利用,用以生產各種類型的小型工具,如刮削器、鋸齒刃器、凹缺器、石鉆和尖狀器等。而到了晚更新世晚期,手斧類大型工具在該區域普遍消失,前期存在的小型工具開始全面盛行。

  極大豐富對華南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演化認識

  李浩強調,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更新世晚期,澧水流域出現一種細小石片石器工業(以十里崗遺址為代表),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更加青睞遠距離獲取的黑色燧石原料;石制品尺寸更加細?。辉覔舴▌兤夹g有更多的利用;出現琢背器等新的工具類型;同時,赭石等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遺存開始出現??傮w來看,這一細小石片石器工業很可能反映了新的技術人群的出現,并且這一人群在文化上表現出更多的現代性。

  研究團隊基于傘頂蓋遺址最新分析結果,建立起澧水流域中-晚更新世以來較為完整的石器技術演化脈絡,并首次從區域性視角揭示了阿舍利技術消失的過程,以及晚更新世晚期階段可能存在不同技術人群的現象。雖然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石器技術演化模式不僅有別于中國北方地區,即使在中國南方,也與嶺南、西南云貴高原等地區有所差異,顯示出獨特的區域性特征。

  傘頂蓋遺址的最新研究結果,逐漸揭開中國南方地區舊石器文化多樣和復雜的面貌,極大豐富對華南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演化認識,“這將有助于學者們進一步思考中國境內不同地區舊石器技術發展的獨特性和復雜性,進而深入理解技術背后所蘊含的人群的發展和演化,尤其是現代人在中國的興起過程?!崩詈瓶偨Y說。(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 亚洲 有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 蜜桃臀AV高潮无码|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成人无码视频97免费|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免费|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最好的中文字幕视频2019|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无码中文字幕乱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