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作者:李海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十三五”時期,大氣攻關、水專項、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等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為重點區域/流域水、氣、土、固廢等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以及環境基準和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美麗中國建設尋答案、要方法、找出路。
為什么要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主要是由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決定的。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需求。“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但是,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沒有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臭氧、VOCs等方面的新型環境問題在許多地區又陸續凸顯出來,突發環境事件居高不下。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依靠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分析環境問題成因機理、時空格局和內在規律,制定不同階段污染治理的系統解決方案,增強治污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碳達峰、碳中和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機遇。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水泥等傳統行業比重依然較高,能源消耗依然以煤為主,未來發展仍需要消耗很多的能源。因此,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很大的壓力。保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建立健全標準支撐、需求牽引、全鏈條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對“雙碳”核算技術方法、核算標準的研究,加快建立健全“雙碳”標準規范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著力研究和揭示碳中和的結構特征、過程規律、路徑機制,圍繞能源革命、產業轉型、技術升級,突出原創性、突破性、顛覆性、引領性創新。加強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增長點,助力高質量發展。
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生態文明建設將帶來世界級的科技創新與競爭浪潮,在國際上比拼的將是誰的資源利用率高、誰對自然界影響小。當前,世界正經歷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及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為突破口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而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面臨基礎薄弱、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不強、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生態環境領域當前還存在諸多“卡脖子”關鍵難題。比如,產業的低碳清潔化、煤炭高效清潔使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藍藻水華防控、面源污染通量測定和治理、高分辨率的環境監測分析、高端環保裝備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大氣和水環境高精度模擬、多污染物全耦合評估等。破解難題有的需要原始創新,有的則需要大量的集成創新。而生態環境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存在規模小、布局散,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基礎能力薄弱等問題。因此,亟須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生態文明走向國際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當前,綠色經濟、綠色新政已成為各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和發展潮流。但隨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日益抬頭,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經驗交流,開展跨區域、跨國界生態環境研究,通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如何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筆者認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堅持“四個面向”,立足“三個系統”,推進“三個轉變”,實現“五大創新”。
堅持“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立足“三個系統”,即立足自然系統、立足生產系統、立足生活系統,協調好三個系統的關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三生”共贏發展之路。
推進“三個轉變”。一是在治理理念上,由末端轉向源頭和過程,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產生。二是在治理模式上,從政府主導為主的污染治理,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強化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從單要素、單介質、單目標治理,轉向多要素、跨介質、多目標協同防治,注重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和效益性。三是在監管方式上,轉變為采用物聯網、大數據、5G、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等高新技術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網格化主動管理。
實現“五大創新”。一是實現綠色發展模式創新,通過創新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驅動力,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破局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實現模式。二是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理念創新,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減少人為干預;強化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推動變革形成多元共治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三是實現生態環境科研方法創新,用系統的、多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觀點去研究、認識生態系統,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協同治理。四是實現多技術融合創新,通過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識別、精準溯源、迅速解決,提升生態環境智能監管能力。五是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形成生態環境科技“全國一盤棋”的良好格局。
構建什么樣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構建生態環境科技研發體系。加強污染控制、生態保護修復、綠色發展、清潔生產、碳達峰、碳中和、環境基準及標準體系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技術支撐能力。
構建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以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為基礎,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全過程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促進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
構建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體系。加大生態環境科技研究投入,培養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學術帶頭人、領域帶頭人及戰略科學家,積極引進、整合國內外高端人才,培育構建一支穩定的、立體化的生態環境科研隊伍。
構建生態環境科研支撐體系。引導金融資本更好地服務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建立完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金融組織、管理和產品體系,逐漸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多元融資渠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容錯機制,鼓勵自由探索、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在政策和資金層面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長期穩定支持。
完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從源頭提高生態環境科技成果供給質量,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環境科技金融體系、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見效。
建立立體化的生態環境科技科普傳播和教育體系。培育先進的科普教育產業,為培養高水平生態環保科技人才厚植土壤,引導公眾自覺履行生態環保責任,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號召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本文系作者在2021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