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國 奏響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圓桌對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
人才興,則事業興。2022年剛剛進入第三個月份,我國人才隊伍已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績單:“中國天眼”遙望星河更遠處,小麥抗白粉病育種研究取得突破……一曲人才發展與民族復興同頻共振的強國樂章,正在這個萬物萌發的春天奏響。
在實現中國夢“關鍵一程”上,如何使人才引擎持續釋放出澎湃動力,讓高質量發展跑出新時代“加速度”?一起聽聽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
嘉 賓
朱永新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邱 勇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余興安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羅 旭
1.革除壁壘,營造成長環境
主持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何讓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朱永新: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各部門、各級領導不能只將目光聚焦于“大師”和“頂尖人才”,而應把注意力放在千千萬萬沒有任何“帽子”的青年人才身上。
要為青年人才營造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的成長環境。要在項目支持、職稱評定、個人晉升等方面進行改革,尊重科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鼓勵青年人才自由馳騁、大膽嘗試,為他們創造更多歷練機會。
邱勇:立足新時代,激勵廣大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砥礪前行,是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交流氛圍,充分支持青年人才大膽開展跨學科研究、前沿突破性研究、非共識性研究,敢闖“無人區”、敢啃“硬骨頭”,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學高峰。
立足“兩個大局”,對青年人才的思想引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要發揮黨管人才的政治優勢,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領,引導他們立鴻鵠之志、行大鵬之舉,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余興安: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青年階段是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如果給予青年更多機會,加大培養力度,勢必會讓更多拔尖人才“冒出來”,為科技強國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要在體制機制、管理服務等方面繼續創新突破,不斷革除束縛人才發展的壁壘,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放手讓青年人才在重要領域和重要崗位上攻堅克難、施展才華,積極為青年人才創造能夠充分施展才能并脫穎而出的發展平臺。
2.釋放潛能,激發創新活力
主持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破四唯”一直是科技界的焦點話題。“破四唯”到底難在哪里?破了之后如何“立新規”?
邱勇:“四唯”的存在,很大原因是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指標易于統計、方便比較。“四唯”就是學術上的懶政。
“破四唯”的同時,必須“立新規”。大學要高度重視學術評價標準所體現的價值取向。清華大學在2019年發布了《關于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建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2020年以來,學校持續推進學術評價制度改革,完善教師代表性成果的同行評議制度,不再把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作為學生申請學位的前提條件……這些改革措施,目的都是釋放人才創新潛能。
余興安:系統解決“四唯”問題,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胡同。要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成果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同時還要注重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只有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才能使更多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潛心向學、埋頭苦干。
朱永新:不破除那些束縛人才活力的規定,青年科技人才就難以健康成長,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現象就無法根除。
“破四唯”需要真正引入專業評價、國外同行評價,建立多主體專業評價體系,推動評價過程公開化、透明化,形成風清氣正的評價生態,從而系統、可持續、徹底地解決問題。
3.長遠布局,實現原創突破
主持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在人才培養上需要關注哪些問題?
邱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靠創新、靠科技、靠人才。作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肩負著重要使命。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堅持開放創新,努力建成學術大師薈萃、優秀學者向往、青年才俊輩出的世界人才高地。清華大學將深入實施“強基計劃”,構筑人才培養特區,激勵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研究,為國家培養一批學術思想活躍、具備國際視野、發展潛力巨大的基礎學科領域未來學術領軍人才。
朱永新:中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沒搞清楚。要加強學科布局和體系建設,全面夯實基礎理論研究,補足冷門、薄弱學科短板,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要加大對甘坐“冷板凳”、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員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勵大家心無旁騖地專注科學研究,實現越來越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
余興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有一批專業技術過硬、富有進取精神的科技領軍人才。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人才布局,需要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卡脖子”也分眼前的和未來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往往未來的、隱性潛在的“卡脖子”更具挑戰性和風險性。要抓住重要的、重大的問題,做長遠布局,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